【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调查:从端午节“打包”申遗看“非遗”保护喜忧
  作者:记者 刘紫凌 吴植 冯国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13 | 点击数:3998
 


  6月16日,“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将在湖北秭归开幕,由文化部、国台办、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办。这是申遗成功后举办的第一个国家级端午文化节。

  端午节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历史,去年三省四地“打包”申遗,成为首个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民族节日,其操作手法为今后我国智慧申遗树立了典范。但从端午及其他一些文化遗产的申遗历程和保护管理中,暴露出我国在文化保护方面,还面临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和挑战。

  三省四地“打包”申遗是智慧之举

  端午节去年申遗时,材料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与湖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的“苏州端午习俗”四方内容“打包”组成。当时我国共有22个项目入选,端午节是唯一入选的节日类项目。
 

  三峡大学湖北省非遗研究基地教授黄柏权说,节日蕴涵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丰富内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把重要民族节日列入非遗名录和法定节日,能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凝聚力。

  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在三省四地联合申报前,宜昌市和秭归县对端午节申遗的脚步一直没停过,早在2004年就正式向湖北省文化厅申请,要求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等地,也都提出端午申遗报告。各提要求,各有理由,因此较长时间没有定论。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消息当时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民众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始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也促动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感。

  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包括屈原故里秭归端午习俗、黄石西塞神舟会、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的端午节名列其中。随后,我国启动了端午节向联合国申遗的工作。

  秭归县文化馆副馆长卢丹说,我国各地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三省四地活动规模相较更隆重,群众参与性也更强,是端午习俗分布的重点地区。虽然各具特色,但核心主题都是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四合一”才称得上是“中国端午节”,分则不全,于文化传承和申报非遗都不利。创造性地四地“打包”申报是务实之举、明智之举,这也是端午申遗圆满的关键因素。

  屈原故里民俗传承堪称保护典范

  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告诉记者,各地都有端午习俗活动,但以湖北秭归县、黄石市尤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国家委托湖北代表三省向联合国递交申遗材料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秭归采访发现,各种民俗活动随时随处可见,吊屈子、插艾蒿、吃粽子……几乎人人知晓、家家参与。作为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群众认可度和参与度非常高,端午俨然已成秭当“名片”。

  秭归县委宣传文化战线的负责人郑之问说,尽管人力和经费有限,但县里十分重视支持端午民俗保护工作,多年来进行了细致的普查归档,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还对屈原诞生地乐平里重点保护,建立原生态保护村;坚持每年农历五月“逢五三个端午节”,举办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包粽子、艾叶沐浴、制雄黄酒、回娘家“躲午”等;对我国第一个农民诗社“骚坛诗社”加强保护,将社员诗作和屈原生平及辞赋编入乡土教材,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受熏陶,继承屈子遗风。每年开展骚坛诗会,以诗会友,以诗明志;举办端午龙舟竞渡活动,使之发展为具有品牌效应的国际龙舟拉力赛,同时注重对传统龙舟打造工艺的传承。

  “非遗”保护喜中有忧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由端午节申遗成功和这次举办高规格活动可见一斑。据初步统计,全国非遗资源丰富,总量共87万项,中央和省级财政已累计投入17.89亿元用于保护,确保相关工作的开展。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近日表示,我国政府和群众对非遗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保护领域不断拓展;正逐步形成科学的保护体系,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次全国普查工作,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命名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了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还重视参与国际间合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这些都是令人欣喜的成效。

  但另一方面,记者调查发现,我国的文化保护工作也面临一些令人担忧的地方。从端午节以及国内许多文化遗产申遗之路的曲折和保护管理的难处,也暴露出我国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各地同类民俗恶性争抢、保护人才匮乏、维护经费窘迫、开掘内涵不力等。

  我国不少文化遗产消亡速度快得惊人,一大批老艺人去世,使得不少民间技艺濒临灭绝。湖北省著名曲艺家谭少泉说,以曲艺为例,不只是“传”的问题,关键还有“承”的问题。现在学曲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秭归经验值得学习,曲艺保护也应从孩童教育抓起,通过参与度高的形式,吸引年轻人爱曲艺,担起传承责任。

  黄柏权教授也表示,一些地方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够,“说得多,做得少”。有些地方把申遗当宣传工具和面子工程,重申报数量,轻保护质量,“一旦申报成功,就疏于管理了”。

  黄柏权建议,国家要加快完善有关文化保护的法规体系,使这方面的工作有法可依;可考虑将文化保护纳入地方政绩考评,促进各地加强支持力度和保护效果;加大对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宣传教育力度,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来源:新华网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6月12日 23:4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朱樵]从吴越文化看嘉兴端午习俗
下一条: ·[李并成]敦煌文书中的端午节习俗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巴莫曲布嫫]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刚刚申遗成功的“送王船”,是一种怎样的民俗?·《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巴莫曲布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可持续性——以“藏医药浴法”申遗实践为主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