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端午节姓“伍”姓“屈”?专家:别再商业炒作
  作者:记者 文松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28 | 点击数:4058
 


  “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商业炒作的问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今天在文化部举办的“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各地争这个,主要是为搞旅游、挣钱,这个倾向不对。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保护它的健康内涵。”

  祁庆富教授谈到,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经过评审,现在正在网上公示。在第三批公示的名录中,端午节有四个扩展项目:嘉兴端午习俗、闽台地区的端午习俗、黑龙江的黑河端午习俗、香港大澳“龙舟游涌”。

  祁庆富教授认为,在端午节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大家在探讨时总是对起源感兴趣,而在起源的问题上,可能现在争论比较大的是到底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商业炒作的问题。很多地方说这个,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搞清楚本源是什么,而是为搞旅游、挣钱,这个倾向不对。姓“屈”和姓“伍”可以作为学术的问题深入探讨,更深挖掘节日的历史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在保护,“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十六字方针不能割裂开来,它是一个整体。这个“合理”是限制词,不是鼓励词。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重要贡献,它发现了遗产的价值,但反过来旅游搞过了就把遗产破坏了。正是为了限制这种破坏,为了让这些遗产能够在现代社会的夹缝中生存下去才提出保护,而现在正好相反。   

  祁庆富教授指出,我们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基本的理念。端午节是我们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中国五大节日里,春节我个人认为就是辞旧迎新的节日,元宵节可以称之为狂欢节,因为是闹元宵,清明节主要是祭祖,中秋节是团圆。端午节究竟是什么节日?我个人认为端午节可以说是一个卫生节,还不够,应该是一个健康节,因为端午节在历史上有一个已经被大家忘了的名字叫蒲节,这是一个端午节老的名字,已经被忘了,我们如果说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还有一个姓“蒲”,这就是它的文化和起源的多样性。为什么要叫蒲节呢?因为菖蒲是一种中草药,具有驱虫的功能,所以端午节用艾蒿和五彩线,还可以驱五毒。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就是一个健康向上的节目,我们现在保护节日应该保护它的健康内涵,这是最重要的。

  祁庆富教授认为,不管是姓“伍”也好,姓“屈”也好,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健康的精神。从中国的黑龙江一直到珠江以南的地区,都有一些代表性的端午节习俗。端午节不但汉族中有,我国的少数民族有30个左右的民族都是过端午节的,分布在东北的有蒙古族、满族、达斡尔、鄂伦春、朝鲜等,这些民族都过端午节。在中东南地区,有壮族、布依族、畲族、苗族、瑶族这些民族,特别是畲族,可能跟嘉兴吴越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东南地区还有土家族,这应该和现在的湖南的荆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西南地区傣族、水族、侗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藏族等等很多民族都过端午节。在西北地区相对少一些,但是西北地区的回族和裕固族也过这个节日。也就是说端午节是中华各民族一个普遍认同的节日,而这个节日当然有共通性,但是也有民族性和地方性。比如许多民族都有吃粽子的习惯,但是粽子的吃法和包法都不一样。传统的最大个的粽子是壮族的,当然现在有人商业炒作说搞一个世界纪录另外一回事。傣族的粽子和香包是联系在一起的。各个民族吃粽子的习惯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和一体性,每一个民族文化中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端午节的文化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中华各民族关系的根本属性。(来源:人民网)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5月27日 17: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让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对接
下一条: ·嘉兴端午节俗的历史渊源及其当代影响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