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向志柱]表演性:话本小说研究的深化
  作者:向志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05 | 点击数:6128
 


  从民间叙事人和民间叙事文本双向出发,紧扣说话表演(或者称“说话环境”)特点,关注话本小说的生态特点、原生状态、生态环境以及兴衰过程。以说话表演为中心,以说话语境和商业目的为两个基本点,并将这种逻辑全面贯穿在整个研究之中。就通过切入表演这个途径,深化和拓展了话本小说研究。

  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独具民族特色的重要文体样式,开启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历史,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形成。话本小说是说话伎艺与文学艺术的结合体。话本小说包含“说话之所本”和“说话之文本”、“拟本”,与说话表演密不可分。但在涉及话本小说研究的20余部专著、1100余篇论文中,不少学者将话本小说视为案头文学的一种,造成对“本”研究较多而对“话”研究严重不足。

  突出表演
  改变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研究重点

  说话艺人在勾栏瓦肆等娱乐场所,面对千百观众讲说故事的事件和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表演。现代民俗学界的表演理论(以鲍曼为代表人物)是兴起于西方的口传性民间叙事文学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关注:特定语境中的民俗表演事件,交流的实际发生过程和文本的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表演的民族志考察。表演理论关注传统、表演和文本。其理论核心是把民间叙事当做一个特定语境中的表演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实际的交流过程,与话本小说的表演形式有着重要的契合。

  陈汝衡《说书史话》(在1936年出版的《说书小史》基础上著成,1958)、《宋代说书史》(1979)及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1980)等对古代说话的历史演变、艺术特色以及民间叙事人的具体情况作了较仔细的研究;各类《话本小说史》均为通论型著作,都涉及话本的各个方面,也或多或少描述了宋元说话伎艺情况;这些成果对说话艺人以及说话表演过程怎样影响话本都语焉不详。研究说话艺人如何表演和交流,又如何影响话本小说的创作过程,无疑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突出说话表演,将使话本小说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研究重点发生变化。新的研究视角无疑延伸到:作为说书场的文学与作为案头的文学研究,作为综合艺术的说书与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研究,作为独创性的文学与程式化的文学研究,作为经典作品的研究与流行作品的研究。引入表演这个变量,势必改变原有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结构。话本小说研究的重点,不会再局限于流传下来的案头型的话本小说,而是话本小说面临的文化生态以及文体化进程。

  切入表演
  以深化和拓展话本小说研究

  表演的结构可分为参与者、表演者和听者。在说话表演的行为和事件中,说话表演者占据中心位置。然而说话表演毕竟是说话表演者的谋生手段,“说话”伎艺体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在达成工具目的时必须借助说话表演的文学性。说话表演的工具性和文学性以及“说话”伎艺怎样影响话本小说的生成等首先成为第一个重点研究。

  表演的特点是说话表演者据事演说,百艺竞长;观众去留无定,自由欣赏。说话表演者在特定的场合背景下,在共享的知识范围内,怎样调动其知识结构和背景,以观众为中心,以不同方式引导观众理解其表演,而这个过程又怎样深刻影响了话本小说的生成。这些都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通过话本小说文本体现出来的民间叙事人的知识谱系,结合表演情境的研究,可以深入研究说话艺人在话本小说生成中所起的“固化”作用,这是第二个研究重点。

  说话表演作为商业性事件,说话仅仅是其中的中心环节。书会才人的精心创作,京师老郎的口耳相传,出版商的刷版印售,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话本小说的生成。明清拟话本小说主要通过印售来达到其商业目的,与说话表演关系不大,但仍然可以视之为说话表演的余绪。从创作方式、出版刊行、娱乐与教化功能的消长等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说话表演的商业目的对话本小说的渗透。

  说话之“所本”、“文本”、“拟本”的读者意识应该不同,然而在研究中多被忽略。我们可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细索各类话本小说的理想读者和实际读者以及读者的嬗变进程。古代说话表演的现场感受和氛围因缺少影像等无法具体呈现,但在说话表演文本中应有不同程度的保留。加强文本细读,可以研究文体体制、叙事体例、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审美趣味等方面,进而研究说话表演怎样影响话本小说的生成。

  这样,从民间叙事人和民间叙事文本双向出发,紧扣说话表演(或者称“说话环境”)特点,关注话本小说的生态特点、原生状态、生态环境以及兴衰过程。以说话表演为中心,以说话语境和商业目的为两个基本点,并将这种逻辑全面贯穿在整个研究之中。就通过切入表演这个途径,深化和拓展了话本小说研究。

  重新评价和定位话本小说

  我们常见话本小说中有非常多的因袭、模仿以及习见的套语。单说其中的套语,在景物描绘、情境用语、女性外貌的描写、性爱过程的渲染等方面,往往使用诗词韵语形式,内容大同小异,有时甚至与特定的讲述内容无关。这种缺乏文学创造力的描写,易于受到讥评。但是如果结合说书环境,对套语我们可能作出另外一种评价,也许是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说话艺术是一次性艺术,临场发挥、出彩之处也是常有。往往是越说越熟,越熟越见出套数。或长于情节铺衍,或长于套语翻新,或长于演说效果。套语却体现了说书的套数和门庭。按照说话原则,诗词韵语是用表白和念诵的方式表演的,与散体的正文讲述不同。由于听众、场景的变换,这种套语可能在另一听众、场景那里并非套语;由于韵语的特殊讲述方式,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说书艺人那里有不同样的舌辩风采。而对强调现场效果的听众来说,通过对同一套语宣讲的效果比较,更能体味到不同说书艺人的说书技艺,从而选择所喜欢的说话艺人。可见,套语是有独特个性的、有声音的、有强烈生命力的语言,单纯以案头文学观念来看待,我们将之斥为陈腐等,显然有失公正。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套语离开了特定的说书环境,走入千篇一律、形式雷同的案头文学,便成了纸上苍白的陈词滥调,不折不扣地成了艺术缺陷。话本小说过分地注重和强调说书环境和商业利润,缺乏文学自身的有机统一,局限了话本小说的审美水准和艺术品位。

  由此见出,说话表演决定了话本小说独特的鲜明特征;说书环境的消失、说书规范的疏离,从而使话本小说中非文学因素日益失去存在的意义,话本小说由盛而衰势在必然。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4-20 15:39:55

上一条: ·[陈金文]神话何时是“神圣的叙事”
下一条: ·[朝戈金 尹虎彬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传统: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精神的“博物馆”
   相关链接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李一凡]地方民间叙事中的“箭垛式”名词
·[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陈泳超教授讲授“仪式文艺的叙事策略”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
·[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
·[蒋好霜]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梁家胜]民间叙事的演述逻辑与建构机制·[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
·[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陈泳超]互文形塑:刘猛将传说形象的历史辨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