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正月十五雪打灯 齐鲁娃娃的花灯记忆
  作者:张洪志 孙欣 王涛 陈正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7 | 点击数:9726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的习俗则始于东汉明帝时期。“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而在小孩子的记忆中,元宵节的灯也是最璀璨夺目、最难以忘怀的。当然,童年记忆中的灯,并不是个个都那么精致,盏盏都那么明亮,有的只是用萝卜刻成,有的则是用粮食做成,观赏的同时还兼具实用功能,它们却同样能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在元宵节来临之前,让我们重温这些关于灯的记忆,仿佛重新回到那些温馨的时刻……

  萝卜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每年的这天傍黑,我家住的小城,便顿时热闹了起来,人们都拥向街头、广场或公园,去观赏、品赞那些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花灯。我也随着熙攘的人群,看着,赏着,感受着满满的几乎要溢出来的欢笑、宣泄和扩张,而不经意间,又总会想起小时候,挑着一盏萝卜灯,为红红火火的元宵节凑趣的情景。

  那时的正月十五,我除了观灯,还很想有一盏属于自己的花灯,可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大人舍不得掏钱去买。在我的纠缠乞求下,母亲忙完这天中午的家务后,便会从菜案下面拣出一个红皮水萝卜,用菜刀拦腰一切为二,取下方的一截,再用水果刀把萝卜皮以里的内瓤一点点切挖出来。我在一旁用双手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盯着母亲手中的水萝卜,像欣赏着大师们在精雕细刻珍品似的。不一会儿,萝卜便被挖空,形状像一个平顶大窝头。母亲在它上端锥出两个对称的小孔,系上一段纳鞋底用的麻线,在麻线的中央打一个结,再拴根尺余长的小圆木棍,空心萝卜内又倒上少许平时都省着吃的菜油,用浸过油的棉花细条作为灯芯。经过一番忙活,母亲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做的花灯就“大功告成”了。我握住小木棍,挑起萝卜灯轻轻抖动了几下,又用手爱抚着,上下打量着属于自己的心爱之物,心里流淌着一阵阵喜悦和幸福。

  到了晚上,草草地扒上几口饭,我便急忙点上萝卜灯,揣上过年没舍得放完的零星鞭炮,走出家门。这时,邻居的孩子们已聚在一起,炫耀着自己手中或买或自制的灯笼。拢在一起的各式花灯,透出点点红光,把张张小脸映得像熟透的小苹果。一阵寒风袭来,我那萝卜灯裸露的弱小灯火被吹得飘摇闪烁,我赶紧弯下腰,用手遮挡,小心呵护。那时候的冬季特冷,那真叫天寒地冻!不一会儿,小手就冻得生疼,便招呼小伙伴帮自己拿一下萝卜灯,赶紧把双手抄进棉袄袖子里暖和一会儿。猛然间,不知是谁,悄悄地把点燃的小鞭扔在大伙儿的脚下,即刻招来一阵叫喊和追逐。一不小心,谁的纸糊灯笼在躲闪中被里面的蜡烛引着了,立马是一声尖叫和着一片责怪与吵闹,手中只剩下一个灯笼骨架的那个小伙伴,一脸的懊脑,可也没啥办法,只好含着眼泪,无精打采地回自己的家。小小闹剧过去之后,伴着寒夜中的热闹和欢悦,我小心翼翼地挑着萝卜灯,喊上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向街头走去,边走边不时地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爆竹,对着灯火点燃后,用力抛向远处,随着“啪”的一声炸响,便融入了空中烟花爆竹的大合唱之中。走得远了,萝卜灯似乎有些乏了,灯光显得弱小暗淡,我停下来,向上拨一拨灯芯,萝卜灯又恢复了自己的活力和光彩。望着晃头晃尾的灯火,就像顽皮撒娇的孩子,我心里乐了,浑身也觉得暖洋洋的。我挑着心爱的萝卜灯,与小伙伴们继续游荡在街头,仿佛要为各路的神啊、仙啊打好灯照好路,让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能给咱降祥赐福。(张洪志)

  纸灯笼

  在儿时的记忆里,偏僻的村落里是没有卖灯笼的,但家乡“元宵上灯”的习俗甚浓,无论家境如何,都要为孩子糊上一只纸做的灯笼。

  刚过完年,父亲就找来一些竹子,或削成片或做成条,母亲再把削好的竹条、竹片用很细的铁丝扎成骨架。灯笼骨架的制作最为复杂,也是灯笼制作的核心部分,既要结实,又要逼真。然后把彩纸裱在灯笼的骨架上,最后再贴上一些剪纸,灯笼立刻生动起来。最好看的当数公鸡灯笼,挺拔的身材,鲜红的鸡冠,五彩的尾羽,威风凛凛,栩栩如生。

  灯笼做好之后,我和弟弟总是按捺不住兴奋,围着灯笼欢呼雀跃,待大家品头论足一番后,母亲便用长长的竹棒给灯笼安上把手,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挂起来。看着墙上的灯笼,心里开始更急切地盼望着元宵节快一点到来。

  等到十五晚上,胡乱吃上几口饭,便拎着灯笼上街了,慌慌张张地出了门,才想起灯芯里还没倒油。在农村,平时炒菜都不舍得多放油,在点灯笼上却是毫不吝啬,灯笼里的油点没了还可以央求大人再给添上一些,这样的奢侈是农民少有的浪漫情怀。

  村后的山坡上是灯火最为集中的地方,无数个灯笼集结成一条长长的火龙,煞是壮观。我们这些小孩子小心翼翼地提着灯笼跟在队伍的最后,尽量让灯笼保持平稳,以免火焰倾斜而点燃了纸做的灯笼。虽然都很小心,但偶尔也会有灯笼被点燃,接着便有一阵惊叫和哄笑或远或近地传过来……

  从山坡上下来,已是深夜,村野的灯火只剩下星星点点,带着满足和兴奋意犹未尽地回了家,却怎么也睡不着,整夜沉浸在那灯火的快乐中……

  岁月如水般流逝,每当元宵节的锣鼓响起,那星月下的纸灯笼和着童年的快乐便浮现于眼前。我诧异于童年那简单的快乐何以具备穿透岁月的能力,为何至今还有着那样清晰的记忆?或许,简单的快乐才是人们最基本、最深邃的需求。(孙欣 )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网-齐鲁晚报 2010-02-26

上一条: ·[翁敏华]春节“秀”遍全球正逢时 在海外走出“唐人街”
下一条: ·今时元宵为何“闹”不起来?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