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曲晓燕]春节文化的产业视角
  作者:曲晓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5 | 点击数:4275
 


  在中国人的节日序列里,春节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我们习惯在春节享用最好的东西,不仅物质上要富足,精神上更要愉悦。于是,不论是电视电影还是庙会,各方“诸侯”都争先恐后地推出吸引人们眼球的各种文化产品,意在新年讨个好口彩,迎来一个开门红。借此机会,从文化产业角度仔细观察一番,虽有挂一漏万之憾,但也能品出另一些意味。

  观察之一:大众娱乐为王。

  虽然有精英文化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说法,但对于身处江湖之远的广大老百姓而言,想不到那么高深的“东东”,能热热闹闹乐乐呵呵地过个春节就很开心了。于是,大众文化娱乐消费永远都是春节文化消费的主题。从庙会汹涌的人潮,到影院门口长长的队伍,再到无数窝在家里靠电视或者看碟打发节假日的“宅男宅女”们,无不生动地诠释了这个主题。

  趁着春节长假去看几场好电影已经成了许多人的过节方式之一。北京某影院负责人表示,从大年初一上午十点开始,买票的队伍就没断过。而据新华社在节后发布的信息显示,整个春节长假期间,国内电影票房总额高达2.2亿元人民币,高于去年的1.5亿元。在春节长假档期上映的影片既有《阿凡达》这样的巨制,亦有成龙的《大兵小将》,还有为情人节档期专门生产的《全城热恋》,更有大小朋友们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稍有遗憾的是,在这2.2亿元的票房中,《阿凡达》又分走了1.2亿元,而这部片子在国内的总票房也顺利突破12亿元。单就这一档期而言,国产片确实不如进口片。最近听说“喜羊羊”立志要做“中国的米老鼠”,但目前还没听说美国的某个动画形象立志要做“美国的喜羊羊”,这或许就是差距。

  春节之于电视,是比电影的黄金档还要“黄金”的档期。各大电视台莫不使出浑身解数,从晚会到综艺节目,再到热门电视剧,一幅誓把观众变成“沙发土豆”并挖掘更多广告客户的架势。作为省级卫视中的领军级电视台,湖南卫视在长假的上午再次“祭出”镇台之宝《还珠格格》,下午则是几大综艺王牌节目的精彩集锦;东方卫视在每天晚上都推出特别制作的各种综艺节目,更有海派清口代表人物周立波从舞台走上荧屏主讲《壹周立波秀》,轻松幽默的表现手法,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内容,使其成为春节深夜节目中的收视冠军。比这些节目更具吸引力的是电视剧,《乡村爱情3》继续闹闹腾腾的风格,让人觉得本山大叔还是专注于农村题材比较好;对于浙版《西游记》来说,则是“雷定律”的再次“显灵”:这部充满了胡言乱语和雷人情节的开年大戏迅速成为网友和观众热议的焦点,当真是“雷人不要紧,只要收视高”。

  看电影、看电视、逛庙会是春节的优先娱乐项目,很少听人说春节去看场演出的。可见,作为文化产业门类之一的演出已经很难成为大众娱乐的选项之一了。不过,也有例外——正月初六开始在国家大剧院复演的《复兴之路》票房大好,正月十五前所有的票已销售一空,成为“票魁”,或者类似这样的大制作能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也未可知。

  观察之二:最有文化是网络。

  自互联网在中国兴旺发达以来,上网已经成了不少年轻人不可替代的过年方式。坊间流传着一个观察央视春晚好不好看的法则:直播的同时,若某著名网络论坛在线人数极多,网速极慢,那这届春晚一定是不咋的,反之则说明那届春晚还算不错。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条法则充分说明了在网络和电视荧屏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当然,目前的春节网络文化消费尚未统一,未引起更多广告客户的关注,还是一种民间自发力量的简单汇总。不过,新的迹象并非没有出现。如果说网络春晚由草根到正式登堂入室(比如今年由北京卫视和新浪网等合办的网络春晚),代表着电视势力对网络地盘的“入侵”,那么由多家知名网站联合发起的“网上过年”活动则代表了网络势力对过年文化消费的“觊觎”。而最终,三网合一的大政方针也许已经注定了大家必须一起过日子的命运。

  观察之三:春晚再这么折腾下去就“悬”了。

  说到春节的文化消费,央视春晚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之一。作为大年夜家家户户电视上几乎唯一的主角,从形式上而言,春晚的意义绝对超越了一台晚会,但是从内容上而言,它又只可能是一台晚会。这种矛盾贯穿了春晚的发展历程,并在今年春晚有了一个比较激烈的爆发。

  或许观众可以理解全新的舞台布景方式对播出效果造成的影响,也可以理解现场调度的混乱,甚至是现场直播摄像机神奇的“走位”,以及灯光不准确造成的主持人“ 黑脸”,因为,这些都是技术问题。但不可原谅的是强迫观众接受被导演组称为“很自然”的种种植入式广告。这种植入式广告在赵本山的小品中表现得最为淋漓,以至于网友评论说“本山大叔演的不是小品是广告”。更不可原谅的是节目内容的空洞乏味、毫无创新,须知,不是把网络语言串一串就叫做创作,更不是把那几张老脸继续留在舞台上就叫对得起观众。

  其实,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各地方卫视群起争雄的今天,央视还能如此气定神闲,乃至漫不经心地经营自己的王牌节目——春晚。当然,或许央视是有底气的,“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才是人家手中真正的王牌,要不今年春晚“95%的收视率,80%的观众满意率”从何而来?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0年02月24日

上一条: ·[沙莎]陕北的五色大年:丰登之黄 吉庆之红
下一条: ·“年味儿”调查:网友戏称庙会已成小吃大排档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