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田兆元]让封建迷信一词作古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09 | 点击数:4522
 


  封建迷信这个词,五四以来开始有了,到文革达到高潮。它就象一个莽夫挥着一根狼牙棒,在中华文化的原野里撒野。这个词,就是一个射向中国文化心脏的子弹,成为中国人失去文化自信心的因素之一。

  什么是封建?这是一个糊涂的概念,与传统的封建两个字没有关系,外来有没有解释?外来当然没有这个词,纯粹是杜撰!迷信就更加可笑。把一种执着、一种信仰斥为迷信,所以,我们可以办事不认真,我们可以没有信仰,也就可以没有文化了。这两个词并起来,在20世纪后期成为口头禅,在新世纪,还是遗毒未完。

  对这个词的反感和不满,不是我一个人。这次民俗学大会,柯杨教授提出用“民间俗信”来代替封建迷信这个极左概念。叶春生教授则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说,提出科学不科学的概念,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未知的世界那没多,怎么能够一下子判别是非?反思我们使用的词汇,是这次民俗学大会的主题之一。

  封建社会是我们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强加,其实,他的遗产丰富,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现在很难望其项背,我们暂时还没有批判的资格,比如,连论语都没有好好读过,还要批判儒学?更有甚者,佛经是什么样不知道,就要批评,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停止封建迷信的使用,是为了一种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制止无知行为和无知意识的泛滥。文化是薪火相传的,截断了火种和资源,文化的火焰是燃烧不起来的。

  我们的典籍文化的延续细若游丝,物质文化在文革、在城乡改造中丧失殆尽,民俗传统在回忆中渐渐恢复,但是,封建迷信四个字依然如悬在头上的剑,威逼着人们。其实,人们不过是在延续着固有的道路前进,固有的道路是畅通的路。新辟道路,不仅仅是成本问题,因为我们往往会忘记回家的路。假如我们有新的开拓,我们也不能失去记忆。

  20世纪是可怕的世纪,可怕在我们迷失了方向。我们把那些辱骂,肆意歪曲中国文化的人当作了民族的脊梁, 一个把仁义道德说成是吃人的人,一个把我们几千年的生活都骂为奴隶的人,我们竟然奉为旗手,我们的判断力出了问题。

  我导师徐中玉先生主编《大学语文》,里面有篇《灯下漫笔》,难道我们过去几千年就只是作奴隶或者作奴隶而不得?我强烈要求换掉,徐中玉先生马上去掉了那篇从哪个方面讲都是很不合适的东西。还有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那简直是不讲道理的文章,也换掉了。我们的教育要学习韩愈,他非先秦两汉之书不能观,齐梁以下的东西就不要读了。20世纪的东西,要让青年人少读。

  我们不要再说什么封建迷信,让这个词从此作古,也让我们从疯癫状态中醒过来。

 

  文章来源:蜥蜴残梦 2006-08-01 23:4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下一条: ·[田兆元]上海地區殘廟信仰個案及其意義(提要)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