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让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对接
  作者:记者 韩晓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9 | 点击数:6083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端午节申遗成功的消息,令人甜蜜而惆怅地忆起那久违的时光。世人更加热议:现代社会生活如何传承端午文化?

  传统节日习俗不能成为记忆深处远去的背影,而应该融入我们鲜活的生活与生命之中。

  民众是真正的主角

  在端午节申遗内容中,我省占了“半壁江山”,并且端午习俗过程更显完整、紧凑和鲜活。这也正是文化部决定由湖北担纲申遗的原因。

  “这是一种历经积淀的民间生活智慧。我们首先要感谢老百姓,他们是真正的主角!”武大民俗学专家李惠芳教授说,他们创造并保存了如此丰富生动的习俗,使我们今天还能分享这种传统文化带来的荣耀。

  黄石西塞神舟会从遥远的古代一直走到今天,在民间依然有着强劲的活力。当地群众日日夜夜唱楚剧大戏,四乡八岭的民众赶来向神舟许愿求福。神舟会总是维持着40多个核心成员,68岁的会长贾德生已经干了20年。他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激动之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一直搞下去!”

  在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民俗隆重而欢愉,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自明代起,当地农民还自发组织了“骚坛诗社”,端午时吟颂楚辞或作赋,相互唱和,在全国各地端午习俗中独具一格。在这片屈子精神浸洇两千多年的土地上,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不会吟诗也会哼几句。

  喜悦之中难掩忧虑

  然而纵是在端午传统习俗浓郁的这两地,人们也依然难掩忧虑和喟叹。

  “每年过端午节,政府都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就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遗忘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但节日本身的氛围仍然没以前浓了。”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宋东风回忆在她幼时,家家户户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自己动手包粽子,出嫁的姑娘也回娘家过节,“旮旮旯旯都充满了节日味道”。可现在,农村许多青壮年出去打工,即使在家的年轻人也不太注重过端午节。

  而在城市里,传统节日习俗似乎更是渐行渐远。有人戏言,端午是“粽子节”,中秋是“月饼节”,元宵是“汤圆节”。在商家一轮又一轮的促销大战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商机,而不是文化。

  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元宵等传统节日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端午节更进入了世界名录。但是专家们指出,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文化有空壳化的隐忧,而一些应该继承的祭奠仪式被简化甚至被舍弃,使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得不到充分阐释。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除了传统饮食延续至今,许多传统节日的由来、内涵及习俗已逐渐被人们淡忘,年轻人尤其知之甚少。面对着这些非遗,我们却不由感到非常遗憾。

  传统习俗并不过时

  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徐永胜谈起在外省参观民俗村时,有的专家一看村民家里有电饭锅、彩电、明星海报,便直摇头:“大煞风景!”对此,他并不赞同。因为非遗是生活的产物,其保护也应该以人为本,我们不能要求村民们还去过钻石取火的生活。

  端午风俗的核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顺应与调适,是一种天人对话的方式。传统节日皆是如此。它们产生于农耕时代,折射着祖先对生产、生活、生命的认知与回应,构成了传统节日文化最为深刻的内核。

  清明既寄托着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人生寓意,也是在万物复苏之际远足踏青,亲近自然、感悟生命的方式。除夕、中秋、端午同样蕴涵着团圆、和谐、健康、幸福等内涵,都是我们的先民对生活与生命的礼赞。即使在现代工业文明冲击和生活方式改变下,这些曾慰藉一代代心灵的美好习俗依然不过时。

  华中师大文学院陈建宪教授建议,不妨借鉴传统因素创造出一些适合现代生活和精神需求的过节方式。比如端午节可说是“古代的公共卫生日”,在近几年相继出现非典、禽流感、甲型流感的情况下,可以针对人们防瘟避疫、注重健康的心理,推动全社会关注和参与,增加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
 

  文章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 2009-10-16 05:44: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田野手记:泼雪泉旁端午节
下一条: ·端午节姓“伍”姓“屈”?专家:别再商业炒作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林继富]跨界、破圈: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融入现代生活
·[丁津津]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风热潮下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思考·[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任积泉]“守正创新”是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必然选择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