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
  作者:孙燕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9 | 点击数:22429
 

 

  风尚,犹风气,是一定时期社会流行的风气和习尚,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社会变化而变化。晚清风尚经历了从“扬”到“洋”再到“新”的过程。其“洋”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之下发生的变化,它伴随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而逐渐趋新。同时,风尚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且呈现变动不居的态势,这种态势一直持续到民国时代。

  风尚研究历来不为史家所重。又,由于风尚、风俗常相混淆,其理论界定尚待进一步研究,所以,迄今风尚以及晚清风尚仍乏综合、专题式研究。[1]本文试图对晚清社会风尚变迁做简单勾勒并就教于方家。

  一、甲午战争前社会风尚的大致趋势

  嘉道迄甲午战前,社会风尚呈现几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其一,愈益从传统的“淳厚”走向“浇漓”,这也是历朝历代中晚期都曾经发生过的变化,只不过“浇漓”的程度有所不同。其二,在“浇漓”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认同发生了从“扬”到“洋”的变化,这是在外国器物乃至观念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它使晚清时代的风尚变迁走上了一条与传统不同的道路,即风尚的变化不再沿着传统的轨迹循环往复,而是朝着新趋向发展。第三种趋势伴随第二个趋势,或者说两者前后衔接,也就是在追求“洋气”的氛围里,人们逐渐接受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为甲午战争后趋新的时代潮流奠定了思想基础。

  甲午战前风尚的变化速度缓慢,西方器物的影响相对大一些;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少数近代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其它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太明显。这不仅与风尚变化的程度有关,也与风尚传播载体——各种传播工具欠发达、近代新式学堂尚未普及、受新思想影响的学生未能构成规模较大的群体等因素相关联。所以,这一时期无论地方志、宗族谱论,甚至文人的笔记、日记,都很少见到新风尚的记录。即使有一些变化,也以传统色彩为多。

  1.“淳厚”到“浇漓”,世风变化的一种趋势

  世风浇漓是晚清社会风尚变迁的重要趋势,它与历朝历代中晚期经常出现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象有很多相似性。

  嘉道以后,文人笔记中世风颓败的记载多了起来。“风俗之坏,其起甚微,皆视乡先生为转移。乾嘉以前,阛闠之子,虽拥厚资,士大夫绝不与通庆弔”,“道光间,士人一登科第,择乡里之富厚者,广送硃卷,不问其出身奚若。喜单称谓,随意填写贵眷弟、贵眷侄字样,甚且结为婚姻,服饰起居,一派市井之气,令人不可响迩”。[2]嘉庆年间,官吏、士大夫与富商贵贾联姻的记录时有所见。[3]官商联姻、官商结交的现象不仅打破了官商之间势若悬隔的社会地位,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一种新人际关系,而且也反映着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相对提高,社会等级发生的某些新变化。这种现象是明清以来社会阶层地位发生变动趋势的继续,是经济实力变化带来社会地位的调整。沈守之用“市井之气”来概括这种变化,是不准确的。

  甲午战前世风浇漓、人心不古有以下几种重要表现:

  其一,奢靡之风四下蔓延。道光间南河风气奢靡甚,“凡饮食衣服车马玩好之类,莫不斗奇竞巧,务极奢侈”。河厅“买燕窝皆以箱计,一箱则数千金”,“即席间之柳木牙签,一钱可购十余枝者,亦开报至数百千,海参鱼翅之费则更及万矣。其肴馔则客至自辰至夜半不罢不止,小碗可至百数十者。厨中煤炉数十具,一人专司一肴,目不旁及,其所司之肴进,则飘然出而狎游矣”。[4]仅此已见晚清河政何等腐败。

  奢靡之风不仅在居显位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中流行,甚至影响到平民百姓,只要“稍见饶余,辄思华美,日复一日妄费愈增,人复一人摹仿务过”[5]。江苏扬州地区“承平时俗尚奢华,画舫歌声,红桥月色,真足令游客销魂”,奢华成为一种风气,也成为下层百姓谋生手段,“凡在中人以下之家,养女必先教以歌曲,女往往有巨商物色,可立致万金。不则入平康籍,亦能致富”。[6]

  要享乐必须有钱,各级官吏俸禄低开销大,所以,操守常不能自持,不择手段地弄钱成了风气,甚或贪污舞弊。

  世风浇漓的第二种表现是上下交争利。嘉道时,好利成为风气。管同说:“今之风俗,其弊不可枚举,而蔽以一言,则曰好谀而嗜利。”[7]在湖广任上的总督毕沅、巡抚福宁、布政使陈准人称“毕不管”、“福死要”、“陈倒包”。《张集馨年谱》“对官场鬼蜮情形,刻画入微,不亚于清末之《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8]。他总结说道咸时期的为官者,多半是一举手只想要钱。即使稍有廉耻,也往往自持操守气节,并不关心公事,“士大夫中性耽风雅者,往往假精庐古刹,流连觞咏,畅叙终朝”[9];没有廉耻的则蝇营狗苟,无所不为。咸同以后,“士大夫罕以节气为重。见夫赫赫隆隆者,辄卑礼哀辞,求其援引,甚至结为师生,誓为父子。一旦致身通显,则又愧其从前,而思有以自异,于是貌为恭顺,阴肆挤排”。[10]人心不古,游手之辈自然多了起来,“京朝诸贵公子,多以轰饮徵歌为乐”[11]。他们提笼架鸟,斗蟋蟀,跑马走狗,无所事事。“俗喜夸诈,尚奢靡”,社会风气被一种重享乐、尚消遣的气氛所笼罩。这些风气一旦进入官场,便写就了晚清统治阶级的腐败。

  晚清世风浇漓还表现是贿赂公行、腐败之风盛行。政治腐败不始于嘉道,但到嘉道时期更为严重。当是时招权纳贿,攘窃营私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人“循默尸位”,一心只想保住自己头上“红顶子”。有名的三朝元老曹振镛的为官之道是“多磕头、少说话”,所以民间讥讽道:“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12]仕途披靡,风骨消沉,社会政治如何振作?无怪有人反映,当时九卿会议,往往只是一、二个王公枢相主持,剩下的仅“占位画诺”而已。当这些习气成了为官者汲汲钻营的“政务”,又有谁来关心国计民生呢!

  世风浇漓的第四个表现是赌风日炽。晚清社会不少人热衷赌博一途。道光年间,“俗尚叶子戏,名曰马吊碰和。又有骰子之戏,曰赶洋跳猴……上自公卿大夫,下至编氓徒隶以及绣房闺阁之人,莫不好赌”。[13]同治时,“扬州赌风最盛,近日有摇摊之戏。官与商每合为一,以资财角胜负”。[14]1867年,港英当局因为禁赌命令名存实亡,只好宣布开赌禁并照章纳税。同一年,新任苏松太道丁日昌下令在辖区内禁赌,禁令虽严,但是,一些不法的赌场老板干脆挂出外国招牌,以期掩护。另外,北京、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赌风也是愈刮愈盛。流行的赌博形式五花八门,如麻雀牌、花会、纸牌、骰子、摇摊、马吊、牌九、围姓以及斗鸡、斗蟋蟀等,差不多各省都流行着一种或几种样式。自开设租界以后,外国冒险家将洋式赌博引进中国,使中国的赌业发展到新阶段,不但原有的各种赌博形式继续保留下来,还出现了赛马、跑狗、“回力球”、“摩洛哥蒙特卡洛大轮盘赌”等大型赌博形式。由于利益所在,赌博之风越发难以控制。1884年以后,清政府索性开禁,使赌博合法化,成为国家正式税收来源。从此,赌博成为晚清最严重的社会痼疾之一。

  “浇漓”成为世风变化的趋势,也成了反映政治统治能力的晴雨表。尽管乾隆以后的几位皇帝依然“宵衣旰食”,想使大清王朝的江山千秋万代,但在已经变化的时代,他们治理国家的办法总显得落伍,总显得力不从心。社会风气终于在无奈中走向浇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2007-9-22

上一条: ·[周琳]书写什么样的中国历史?
下一条: ·[李长莉]从晚清上海看生活方式与观念变迁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
·[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裘兆远]从家堂看太湖渔民俗信的变迁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
·[陈姵瑄]江南总管传说的叙事策略及变迁动因·[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邵凤丽]从“有妇无女”到“女可承祧”:家谱中族女书写的历史变迁·[宁祥文]从盲人到司仪:成人礼主持者身份的历史变迁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王娟:《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点石斋画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