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潜明兹]百年神话研究略论
  作者:潜明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2 | 点击数:10535
 
三、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神话研究被冷落,只有极少的学者淡泊名利,寂寞地耕耘。
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新阶段。这次的再度辉煌,超过此前任何年代。神话学以独立学科的姿态大步跨进学坛的先进行列。这本《神话卷》可说是编者在为数甚丰的论文和专著的基础上精选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本世纪我国神话学研究概貌。由于神话离现代实在太久远,有的消失了,有的很不完整,有的变异,有的重新组合成新的神话或传说,后人要追寻它们的原始面貌十分困难。然而某些神话形象的原型,不但蕴藏着远古文化的根底,还渊源流长地影响着文化史的发展过程。所以神话的再建,或破译某些神话的原始含意,一直是很艰巨又极富吸引力的工作。不但关系到我国文学史的建设,也直接影响着文化史的构想。有些很难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期的交流对话,有的已取得基本共识。越来越多的学者,不约而同地以广阔的世界文化或总体文学为背景,用综合论证的方法去探索神话表层,基层与深层的含义。在长期对立的诗学派(文学派)与史学派(科学派)之间,架设了沟通的桥梁,使中国神话学逐步走向成熟。既重视理论的要素,也不忽略艺术创造的要素。这种研究才能使神话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发挥其双重价值的作用。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因为龙的凝聚力,无论分布在哪一处天涯海角的华裔,无不以龙的传人自命。龙与凤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史。不了解龙凤文化,也无法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形成。因此,什么是“龙” 便是一个既古老,又极富有现代意味的话题。它对人们永远是很有魅力的难解之谜。两千多年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龙的基调是蛇类(含蜥蜴),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鳄。而鳄类的分歧较大,有说是境内的扬子鳄,有说是南亚的性情凶暴的湾鳄。此外,还有恐龙说,河马说,牛说,豕说,犬说,鱼说,云说等。都终都是蛇——龙比较占上风。因为原始的蛇崇拜本身便带有多元文化的特征。夏代的奠基者禹,是历史人物神话化的生动体现,他的名字本身便反映了他与远古信仰蛇图腾的氏族有血缘关系,很可能是其后裔。炎黄族世世代代为从西北进入中原,历尽艰辛,这一事业终于由禹完成,并巩固了在中原的地位。蛇升华为龙始于此时,成为夏王朝的旗帜。龙在当时出现,还具有团结被融合的东夷和被征服的三苗的使命,尤其是三苗对蛇的崇拜有悠久的历史。蛇升华为龙,无疑起到安抚作用,能被更多的民族所接受。所以龙形成以后,它的其他部分不断变化,时而鳄首,时而马首……只有长长的躯体恒定不变,说明自古以来,蛇——龙得到各民族的认同,因为它一开始出现便是多元文化的结晶。至此,已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人们所以再次倾注对神话形象龙的研究热情,既是为了求真,也是为了说明龙这一象征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与此同时,对于凤,鱼,蛙,虎,龟,麒麟,竹,孤树,马樱花,桃,葫芦等动,植物神话形象,也都作了极有深度的研究。
作为创世主的盘古,被研究了近一个世纪,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将它与另一个不同系统的神话形象盘瓠,看作是同一神话的分化。其实不然,现在已有不同的发现,大致认为:盘古是宇宙的人格化,最初并不一定是男性,而是蛇的神化,来自西北,始作者是夏民族。诸夏自受到殷族的压迫以后,一部分由豫西南迁至长江上游,顺江东下,在长江中游建立了楚国。另一支迁长江下游,进入吴越。于是夏民族的盘古神话随着诸夏的大迁徙,不仅远播于长江流域,而且在那一带扎了根。后又由楚民族对这一神话的形成作了重要的补充。以后盘古神话的影响直达西南,在彝族和白族的史诗都保存了这一神话。彝族史诗《查姆》的盘古,其形态似乎更古老。汉文古籍说盘古生于蛋,而彝话则说盘古生了一个蛋,是自生自育之神。夏,彝,白的族源同西北古羌有密切关系,盘古的老家似乎不可能在南方。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在河南桐柏县发现了大量盘古神话的异文,已经传说化,世俗化,系列化,跟古籍盘古神话相比,大异其趣。这正是上古民族大迁徙所带来的文化大交流的结果。这一神话的底蕴,实际隐含了一段华夏族的迁徙史。盘瓠则是某些兄弟民族的祖先神,后又渗入了复杂的民族关系的史影。盘瓠的原型是犬,变犬之前是蚕体。蚕为卵生,与禽类相似,有东夷文化因子。盘瓠变形前的蚕体原出于老妇(实为高辛王之妻)之耳,又与高辛王的女儿婚配,明明属于血缘近婚。从这一神话总体观之,最突出的是犬,因为盘瓠的定形是犬人合体。犬,原是西北之狄的图腾,后来却被苗,瑶,畲以至黎族所接纳,视为祖先神,并各自增进了新的内容。这在历史上必定有很深刻的动因,并辐射着一段古代民族关系史影。至今即使尚未找出这一神话的确切答案,然而已开始从传统的结论里跳出来。
四、当代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在介绍,运用国外学术成果上作了很大努力,方法新颖,有的有明显的突破和建树。这种创造性的开拓工作,风险较大。对于研究者本人来说,必须尽可能多地谙熟各种神话资料,一旦得出了某些新的理论,是否会被社会所承认和接纳,需要耐心等待。不过,十多年来确实出现了一些锐气风发的研究者,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瞻前无畏的学术品格,尤其在开发神话哲学方面表现了学术上的勇气和胆识。哲学作为领先学科,一般人望而却步,而神话又是人类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条件下原始思维的产物,两者似乎很难挂上钩。可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我国学者竟然在这一全新的领域有了可观的收获。
比如生命观,无论是原始人还是最现代化的人,都无法避免地要考虑这一问题。而生命观又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有生必有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和规律。曾经风靡一时的灵魂研究,实际是人类生命观的组成部分。倘若接受这一规律,便会把有限的生命安排得很有价值,也有无数哲人和芸芸众生不愿承认这一事实。因而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的甚至采取逃避的办法,寄予幻想和期望,以求得生命的延续,这正反映了人类对生与死的困惑。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生命意识,神话表现的是原始先民的生命意识。医学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利用科学成果延年益寿,但是原始人却没有这种生活条件。根据考古发现,从旧石器晚期开始,人类已经萌发了很强的生命意识,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原始信仰,创造了不少死而复活的神话。
大陆有的学者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类表现的是个体的复活,这是复活再生神话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复活再生神话的原生形态。普遍的内容,是人死后,由于某种机遇,得到了一种能起死回生的植物或动物以后,便死而复活。不死药之类的动,植物神,《山海经》有大量记载,少数民族和国外也有流传。另一类是群体的复活,中外普遍流传的洪水灭绝人类以后,人类再度繁衍的传说便属于这一类。群体复活神话在层次上高于个体复活神话。因为个人复活属于肉体的复活,而群体复活属于精神的复活。精神的力量难以估量。中国古典文学的借尸还魂,只是作家借神话的表现手法表达理想的方式之一。从深层说,也是直接或间接继承了复活神话向死亡抗争的积极精神。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 
下一条: ·[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朱玲玲]民俗体育与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研究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