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北京郊区满族的风俗画和断代史
——评《北京郊区的满族》
  作者:步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12 | 点击数:15194
 

 

一九八五年六月,金启孮先生应邀参加庆祝辽宁新宾、岫岩、凤城满族自治县成立大会,又值全国第一个研究满族的刊物《满族研究》创刊,他深受“鼓舞和启发”,于是欣然命笔,写下了七万五千余字的回忆录《北京郊区的满族》,作为“满族青年……忆苦思甜的阅读材料”(本文之引文,凡未另注明出处,均引自《北京郊区的满族》),连载于《满族研究》,并列入日本丰田财团助成的满族研究项目之一。
说作为“忆苦思甜的阅读材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其实,《北京郊区的满族》的价值远远地超出了回忆录的范围——也许有的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吧!作品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记叙了北京郊区满族的民俗风情、性格气质、心理结构、审美情趣及遭遇、变迁,既有宏观的探讨,又有微观的研究,为“满族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及语言学等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认识价值,在许多问题上都有创见,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同时,又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富有乡土气息和文学趣味,适合于各层次的读者,是一部融知识性、资料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佳作。
 
 
 金启孮先生为满族著名学者、教授。他“生长京中而母家又在郊区营房”,从小耳濡目染,对京城内、外满族生活非常熟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涉笔成文,不但真实可信,而且能寻绎出其间之异同。
满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北京郊区(此处指外三营——火器营、健锐营、圆明园和王公园寝)虽不是“世外桃源”,但因“远屯郊圻,不近繁华”(昭梿《啸亭杂录》),与外界较为隔膜,具有某种程度的闭塞性,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社会阶层,积淀下一种地方文化——风俗民情,同京城及外地满族相比,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而京郊满族内部,营房满族,散居满族和园寝满族之间,又同中有异,并在具有相对凝固的稳定性同时,又随社会发展,不断发生变异。
京郊满族风俗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保留着更多的满族旧俗和民间习俗,并且具有某些“兵营”特点。作者紧紧抓住这一地区的特异性,从饮食、服饰、房屋、语言、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及与“附近住户”(汉人)的关系等物质和心态各方面(可归纳为:观念、行为和物质三个系统),描绘了一幅幅异彩纷呈的风俗图,展示了京郊满族社会、生活风貌。
 “重内亲”的习俗,连素重礼俗的“皇族家族”,也“已在逐渐减弱,改变”,但“在营房中却依然存在”。
 满族妇女的“两把头”,嘉、道以后,渐用“假头”,并且“越来越大,到清末民初已大得和戏台上的旗装差不多了”,但营房中仍“保持着纯朴之风”——不但小,而且“头饰也不多,有的只插一两支簪子”,同城里的“满头珠翠”相比,大异其趣。
 那种“浇面条的卤,只有营房中的人会做”的“川卤面”,那“营房所独有”的“甜”的酱油和酱肉都已失传了。
 对“药王”、“瘟神”等神,这里同城内也不一样,“根本不理睬他们中,因为营房中人很少闹病”。
 “闹病中的饮食”,满洲世家向来以“净饿为主”,而营房中人则认为:“病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病准能好”。
 “五显财神”的装束(画像),别处多是“红袍、圆领,纱帽——明朝的装束”,这里却换了“清朝的翎顶、袍褂”……
这些“奇风异俗”,在具有地域特色的同时,便也具有了民族特色——这是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作者不厌琐碎,对京郊满族的世态风习、人情时俗做了详尽的描述,庶几可以称之为一部京郊满族的《风俗志》、《生活小百科全书》,为我们研究满族风俗及其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作者所记,都是“亲身见闻”,同那些“坐在书斋中,‘想当然耳’的推测”,更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作品中对营房、园寝的建筑格局及特点,也都有确切的记述,并对民族风格和建筑系统(地区)做了考证,这在早已荡然无存的今天,对北京地方和建筑史的研究都是弥足珍贵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孙建功]“鸡叫城”沉城之说 与吴文化的关系
下一条: ·[高雅]“满族萨满神话”:不是一个人的守望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