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火把节访谈:节日解析
  作者:巴莫曲布嫫 萧放 郭翠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4 | 点击数:22133
 

·央视国际·民俗频道·火把节专题回顾·

  【编辑寄语】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今年又值火把节,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副主任、彝学专家巴莫曲布嫫博士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萧放博士,请他们为我们解析一下火把节,探讨这一古老节日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央视国际·民俗频道 2003年7月22日


火把节的起源与发展走向 

  郭翠潇:请问巴莫老师,火把节用彝语怎么说?意思是什么?

  巴莫曲布嫫: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推考出火崇拜与太阳崇拜有关(朱文旭)。

  郭翠潇:巴莫老师,从民俗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您认为火把节的起源是什么?

  巴莫曲布嫫:在民俗学范畴内,年中行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岁时民俗,即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文化传承,节日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时间的民俗,年中行事与岁时节日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还是极其复杂的。在多年的田野考察中我们发现,火把节与彝族十月年作为彝族两大传统佳节,也是这个族群重要的民俗传承,其原生形态基本上应归为季节性的仪式活动,而且总是与山地的宗教生活与民间信仰发生着密切的关联。通俗一点说,火把节是夏节,彝族年是冬节;不论火把节还是十月年,都是从彝族古老的宗教信仰体系中发展、演变而来的,都同样体现出从本土宗教仪式活动向节日民俗过渡的历时性发展走向:火把节以祭火、照岁、祈年为主要特征,彝历新年以祭祖为中心事件。两个节日皆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狩猎丰收、森林茂密、房屋清洁为目的,后来发展成了具有族群性、超地域性的传统佳节。

  十月年是彝族祭祖的年节,这在学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不复赘言。而关于火把节的起源,有这么几种看法值得注意:一则是认为火把节习俗起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秋浦《火与火把节》);二则认为火把节实为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小年节(杨和森:《楚雄彝族概况》),而十月年则是大年节;三则认为火把节与彝族星月历有关,是通过所观测到的星相的变化而定的过年日(李世忠、孟之仁:《彝族星回节源流考》)。实际上,后两种看法不过是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而言的,其实质都是相同的,即都认为火把节的起源与彝族的历法纪年有密切关联。这三种看法其实有着共同的连结点,虽然一是强调其火崇拜的因素,一是强调其与年节的关系,但都不约而同地切中了火把节是通过火崇拜的一系列仪式活动来祭岁、除秽、祈年的。

  郭翠潇:您刚才提到了彝族的两大传统节日,那彝族十月年和火把节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

  巴莫曲布嫫:彝族历史上的天文学是比较发达的,而历法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标志之一。“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祖创制的一种特殊历法,作为彝族先祖的文化传统,它曾盛行于川滇黔桂广大彝区,至今仍遗存在大小凉山民间,如今甘洛县的彝族仍然把“过新年”称为“扯勒觉”即“转十月”。有学者认为,在十月太阳历通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彝族两个重大的传统节日:一个在冬季,叫“彝历年”,又称“十月年”;一个在夏季,叫“火把节”。彝族先民以观察太阳运动的方位来定季节,彝族古墓“向天坟”,曾是彝族先民踞以观测太阳运动定冬夏和北斗指向定寒暑的观象台。凉山彝族把年称为“枯”,其义为“轮转”、“转回”,以“转”一轮作为一年。太阳南至为冬至,彝人称为“补姑”,意为“太阳转回”;太阳北至为夏至,彝人称为“补迥”,意为“太阳回归”;故彝谚有曰:“补迥后昼长夜短;补姑后昼短夜长。”当北斗的尾巴(北斗柄)指下则为大寒,指上则为大暑,以大寒大暑为元日;大寒之际也就是“补姑”时过十月年,大暑之际也就是“补迥”时过火把节。因此,这两个节日的时间选择并非是随意的,跟传统历法有密切的联系。

  刚才我们提到“大年”、“小年”之说,也有一定道理。今天滇中彝族的一个支系撒梅人,也还认为火把节是过小年。所以有的学者依据十月太阳历,推考出一年之中有大小年之分,岁首为大年,岁中为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刚好是一年的中界,即为小年。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火把节期间,有些村寨要竖立高三、四丈的大火把,平年扎12台,闰年扎13台。那么,这些火把的数目实际上就成了时间(月份)与传统的象征符号,由此追溯出火把节原初形态的节日观念,就是 “祭火、照岁、祈年”:用圣洁的火照亮一年的时间,带来一年的光明与福瑞,祈求一年的风调和雨顺。不论“大年”、“小年”之说成立与否,从这两个节日的原生态而言,我以为都与季节和仪式有关,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夏节和冬节。

  郭翠潇:据我所知,汉族的一些民间节日最早也与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有关,这是不是节日形成的一个重要走向呢?

  巴莫曲布嫫:可以这样理解。应该说你是一位“民俗学出身”的媒体工作者,在民俗史研究中我们知道,许多民间节日最初就形成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宗教祭祀的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之中,并作为民间习俗传承下来。所以在探讨一些节日民俗起源时,有人认为它是“退化了的宗教”。我的老师钟敬文教授在谈到汉族民间节日时就曾说过,立春要打春牛,或插上竹枝、万年青以迎春。旧历新年时要放鞭炮,踢毯子,贴春联,亲友贺年,插柳枝、柏枝于门首。元宵节则放烟火,舞龙灯,猜谜语。清明出门踏青,插柳条。七夕用瓜果祀牛郎织女,姑娘们忙着在月下穿针或偷听牛女的情话。中元在水里放荷灯。中秋供奉嫦娥和兔儿爷。重九登高,放纸鸯(南方),插茱萸。他还指出,“这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从其起源说,大都跟原始宗教和法术有关,是人类智力还不发达时期,为满足生活愿望的行动表现。”只是火把节发展到今天,其宗教性的仪式功能也渐渐淡化,而民间“狂欢化”的民俗精神得到了更多的张扬,节日的喜庆氛围与民俗游艺色彩也得到了强化。

  汉族民间节日也走过同样的道路,正如钟敬文先生说,现在清明放风筝(南方),谁再想到“放晦气”的古代法术呢?端阳划龙船,谁还理会到那驱逐瘟疫的固有意义呢?中秋节儿童们玩兔儿爷这种土偶,哪里还会想到供奉月里的神仙的事呢?

  郭翠潇:也就是说,彝族火把节的原生形态与宗教仪式有关,后来发展为民间节日了。那您认为汉族民间节日与彝族民间节日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的发展走向吗?

  巴莫曲布嫫:诚然,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是逐步形成不同的岁时民俗的一种文化传承。从民俗角度来看,以天象的变化指导农事生产和生活,是汉族农耕社会的一大特点。一般说来,中国汉族最古老的节日当是农事节日,即大多年中行事与一年分为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相关。而历史上频繁迁徙后来又定居于山地的彝族社会,其最古老的节日如十月年和火把节的产生却与农事节气没有直接的关联,而与山地社会的宗教仪式──祭祖祈福与占岁祈年交相同步而发展、沿传下来。换言之,彝区的年中行事随着季节、时序、气候、物候的变换在民间自然形成了长期沿传的宗教仪式活动,其仪式化的岁时习俗也就附着上了浓厚的本土宗教氛围。直到今天,根据季节的转换,定期举行宗教仪式活动,依然是凉山义诺彝区年中行事的主要特征。

  郭翠潇:既然节日的形成和衍变十分复杂,那你认为目前相关的学术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巴莫曲布嫫:本土宗教仪式是主要取向于为着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而人为地、历史地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信仰民俗。而现行仪式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调节生活,使精神得到慰藉和补偿。在凉山彝族地区,一年之内除连续不断的各种临时性的宗教仪式以外,每隔一段时期,在季节转换的关口上便有一个地域性的季节仪式。在这些季节仪式活动中,彝区经纬交织的时空布局把各个村寨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各种生活活动有机地、和谐地组织在一起,使人群之间产生有效的社会互动,客观上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群聚集,从而也使仪式向民间节日化方向发展。宗教的仪式功能弱化,而节日的喜庆氛围强化,这是一个突出的民俗现象,当然其节日化表征还有诸多方面的体现,说来话长。总之,本土宗教仪式最终向节日化发展的形成过程,火把节无疑是最典型、也最富特色的“演示范型”,颇能说明彝民族重大节庆的发生和演变的过程。而今天凉山义诺彝区的三大季节性仪式可谓是正在发生演变的过程之中,故而为我们提供了本土宗教仪式在现今社会正向民间节日发展的中间形态之活态样板。本土宗教仪式向民间节日的历史衍变,可以帮助我们从民俗源流的角度来考察火把节的文化涵义和“狂欢化”的民俗精神。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凉山的义诺彝区并不过在其他彝区通行的火把节。据传说,这一地区原来也是过火把节的,后来有一年在节日期间,天上下起了红色的雨雪,而这一年庄稼收成不好,成了灾年。当地彝人认为这是老天不喜欢他们过这个节日,从此这一带的彝人就不再过火把节了。因此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岁时民俗发生地域性变异的奥秘,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学界有关火把节这个重大节日的研究已较深入,同时也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我个人认为,中央民族大学的彝族学者朱文旭先生对火把节研究素有专攻,他新近出版了一部精审的研究专著就叫《彝族火把节》,从文献(彝文和汉文)民俗学与田野民族志两个角度对火把节的渊源、历史衍变和现时性传承进行了系统的考证与深细的研究,形成了诸多的首发性观点,同时还汇集了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火把节传说、火把节歌调,乃至历代文人创作中与火把节有关的诗文,资料翔实,信息量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这部新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2日 13:4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官办火把节与民间火把节
下一条: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七夕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