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钮卫星]从上天的训诫到造物主的礼物
——关于日食的科学、历史和文化
  作者:钮卫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30 | 点击数:11054
 


  开普勒在1605年说过:“日食是造物主送给我们的礼物”。
如果我们真正去理解开普勒的“礼物”的说法,就会明白其意义不在于
为爱好者和媒体提供了一个狂欢的理由,而在于它给天文学研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开普勒在1605年说过:“日食是造物主送给我们的礼物。”人们对待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的心情,确实就像在接受一件稀罕的礼物。早在日食发生之前的许多日子里,媒体已经进行了广泛的造势和炒作。观看人口史无前例:200多公里宽的全食带穿过人口稠密的长江流域,将有三亿人可观看日全食;全食时间实属罕见:将近6分钟的全食时间为本世纪最长日全食;日全食的稀罕性也毫无疑问地被着重强调,人们争论的只是在一个固定地方看到一次日全食到底是300年一遇还是500年一遇。

  在各种媒体的鼓动下,人们的热情也被调动到空前高涨的程度。天文爱好者们纷纷添置精致的器材准备留下精彩瞬间。各种日食观测眼镜热销乃至脱销。交通方便的长江流域大中城市和各处景点吸引来无数国内外追日族,形成了一拨日食旅游的商机。沿全食带飞行的航班也被订满,日食发烧友们要在空中感受更长时间的全食。

  日食发生的那2个多小时,特别是食甚前后的那5分多钟,观众和媒体把这一日食狂欢节推向了高潮。电视台派出的记者分布在全食带的多个地点,从印度西海岸到西藏亚东、四川成都、重庆、武汉、长沙、浙江安吉,一直到上海的各个角落,伴随着实地记者们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的描述,各地的画面以多窗口的方式呈现在电视屏幕上。观众们足不出户也可以参加这一狂欢。

  虽然天空不作美,有些地方因为阴雨天气,人们没有能够完整地领略日全食奇观,但2009年7月22日的上午,人们无论是亲身体会还是从电视中观看,都尽情地享受了造物主的礼物带来的奇妙体验。

  1

  然而,日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看做是一件来自造物主的礼物,在更长的时间里,它被当做是一种来自上天的训诫。古巴比伦人很早就开始关注日食这种天象了,他们认为日食是上天对人间事务表达不满时发出的一种信号。所以古巴比伦人很勤奋地记录着包括日食在内的各种天象,最终他们在好几个世纪的天象记录中发现了某些天象是周期性出现的,于是发展出了预报天象的方法。现代研究者认为,古巴比伦人或许能够利用18年的沙罗周期来预报月食,但对日食恐怕还不能成功预报。

  后起的希腊文明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那里学习到了天文学知识。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记载着一次著名的日食。说公元前585年5月28日这天,吕底亚人(Lydians)和米堤亚人(Medes)正在哈律斯河(现土耳其境内)边鏖战,白天突然变成了黑夜,他们都认为这是上天不满他们双方互相残杀、要他们停止战斗的征兆,于是双方缔结了和约。希罗多德还提到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约前624—546)曾经预先警告过爱奥尼亚人,在他确定的这个日子里白天会变成黑夜。对于泰勒斯有没有能力预言这样一次日全食,在现代学者们之间是颇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他可能利用了古巴比伦星占学家编制的星历表做出的预言,也有人将此仅仅看做是传说。

  中国古代对日食这种罕见和重大天象的关注程度,丝毫不亚于古巴比伦人。中国古人也把日食看做是上天对人间事务的一种干预,特别地,是对帝王不当行为的一种训诫,所以历代天文学家都非常勤勉地记录着日食这种天象。根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的统计,古代文献中记录的日食共计有1600多条。其中经常被提起的最早日食记载就是所谓的“《书经》日食”。

  据《尚书·夏书·胤征》记载,夏王朝(2070BC-1600BC)的第四位君主仲康在位时,天文官员“羲和”酗酒误事,废时乱日,致使日食发生时应对失措,救日场面混乱。胤侯前往征讨,作《胤征》。其中提到:

  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胤征》篇中记载的内容因为涉及到《尚书》真伪问题,是否可靠,尚有争议。譬如对交食预报的“先时”和“不及时”一般来说在夏代是无从谈起的。但是从《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日有食之”条引《夏书》这条记载并解释为日食以后,古今学者大多认为这是发生了一次日食。

  先秦文献中保存了不少可靠的日食记录。譬如“《诗经》日食”和“《春秋》日食”。《诗经·小雅》中的“十月之交”篇中同时记载了一次日食和一次月食: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这里月食被认为是“常”,日食被认为是“不藏”,反映了该诗作者对日食和月食的星占含义是差别对待的。

  《春秋》中记录了37次日食,宣公(608BC-591BC)以前15次,有7次记明发生在朔日;成公(590BC-573BC)以后22次,全部记明发生在朔日。经用现代天文学方法推算,这37次日食中实际发生的有33次。这些结果说明成公以后的春秋历法对朔的推求已经达到相当准确的程度。

  以上的“书经日食”和“诗经日食”还为历史年代学研究提供了线索。因为日食是能够比较精确地回推的天象,所以历代有不少学者试图利用这两次上古的日食记载来确定日食发生时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年代。但是因为推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这两次日食发生的确切年代还没有定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9年7月29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葛剑雄]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潜在影响
下一条: ·商代观察预测日食已具较高水准
   相关链接
·[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
·[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
·[肖志鹏]历史记忆何以构建:诸葛亮传说的历史记忆、书写与文化景观研究·[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
·[覃钧婷]桂南壮族地区婚俗的仪式展演与历史作用·[覃金凤]敦煌词“民间词”观念生成演进的历史语境考察
·[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任宽]中国虎故事的历史演变及其自主知识生产
·[全小国]历史人物传说的“双核连理枝结构”·[彭伟文]“微改造”时代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观察
·[罗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口头文学视角下历史演义小说类型人物的成因研究·[刘永发 薛熙明 焦敏]真武水神信仰源流及时空演化研究
·[刘樱紫]民间传说的地方化路径探究·[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