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第三届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举行
  作者:记者 周润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15 | 点击数:5222
 

第三届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在天津举行

      新华网天津频道6月14日电(记者 周润健)为期两天的第三届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13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为“田野的经验”。

      中日韩三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积极行动国,三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为国际社会所推崇的经验。自2005年以来,三国学者分别在三个国家轮流举办研讨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等相关议题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研讨。

      在本次论坛上,三国学者分别就“日本乡村传统表演艺术(歌舞)所面临的危机”“关于朝鲜巫俗调查的田野方法论”“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田野作业的方法与思考”等众多鲜活的议题进行研讨。

      论坛上,有关专家表示,立足田野是中国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和最好途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杨说,文化遗产是根的文化,遗产的根在田野里,遗产工作者的根也应该扎在田野里。田野调查的方法是开展研究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工作为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所必需的前置步骤,它要求那些有志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人,除了要对历史与现实做出缜密的思考外,更要迈开双脚到田野里去探究。到一线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探索、发现和记录,去直接接触那些活的遗产的脉搏和情感的流淌。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表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实践证明,田野的方法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田野的经验也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经验。立足田野是中国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和最好途径。

      据了解,论坛期间还将举办多个大型展览,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事记”展,该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现了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八年来的丰硕成果。“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展”则让观众们重温逝去的美丽。

      冯骥才表示,论坛选择在第四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举行,是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以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个全民性节日的重要活动内容。

      同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13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该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大量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

 

专家称,立足田野是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和最好途径

      第三届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13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拉开帷幕。在论坛上,有关专家表示,立足田野是中国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和最好途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杨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标识。它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空间和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DNA。

      罗杨表示,文化遗产是根的文化,遗产的根在田野里,遗产工作者的根也应该扎在田野里。田野调查的方法是开展研究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工作为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所必需的前置步骤,它要求那些有志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人,除了要对历史与现实做出缜密的思考外,更要迈开双脚到田野里去探究。到一线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探索、发现和记录,去直接接触那些活的遗产的脉搏和情感的流淌。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表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实践证明,田野的方法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田野的经验也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经验。立足田野是中国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和最好途径。

      本届论坛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为“田野的经验”,为期两天。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在天津大学成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13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该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大量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介绍说,在数据中心,公众既可以欣赏展厅中的文字图片介绍及实物展示,也可以通过手触屏进行数据库检索,还可以在专题片放映中,全方位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据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的相关网站也即将推出,届时,公众可以通过登录该网站,全面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情况及最新进展。(完)

 

  文章来源:新华网天津频道 2009年06月1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端午节,老传统对话新思路
下一条: ·“世界史中的东亚海域”学术讨论会在复旦举行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