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江帆]东北朝鲜族的民间信仰与变迁
  作者:江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6 | 点击数:23524
 
1.神鬼信仰的虚化与弱化
在现代的东北朝鲜族乡村社会生活中,仍遗存有某些崇拜神鬼的传统信仰。在一些民间节日里,敬神祭祖仍是重要的活动。人们供神,拜神,为祖先供祭酒菜,为亡灵添坟,插佛陀、薅草、上香、祷告,不一而足。然而,在这些信仰习俗的惯性运作中,参与民众的心态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调查中发现,在操办这些祭祀活动的朝鲜族家庭中,老年民众与中青年民众在信仰心态上已大有不同:老年民众对神鬼的信奉至今多是虔诚的,他们企图通过祭祀,与冥冥中的超凡力量沟通、交往,认为对神鬼的奉献邀宠终能得到回报。而中青年民众因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大部分人对神鬼的概念已抱有科学的认识,少部分人则怀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他们参与一些对神鬼的祭祀活动,或是为了遵循传统,或是为了履行某种义务。神鬼信仰群体中虚实兼有的状况,表明这一信仰的社会根基已呈现出虚化与弱化的态势。
2.信医信巫见机而行
在缺医少药的传统社会,朝鲜族民众如染重病,多是请巫前来除祟,个别人家也有请巫未愈转而再去求医的。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我国东北乡村医疗条件逐渐有所改善,民众有病已逐渐习惯去医院诊治,若医院未能治愈,也有人转而再去请巫,“双管齐下”,正所谓“有病乱投医”。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民众对信仰显得更加功利化。对这部分朝鲜族民众来说,传统的跳神驱鬼术可用,新潮的假托“气功”之名祛病辟邪法也行。这种情况,在东北三省朝鲜族聚居地的调查中,都有所发现。
3.占验卜筮习以为常 
进入现代社会,东北朝鲜族民间仍沿袭占卜之习。在黑龙江民乐乡,一些朝鲜族女性民众,生活中若有小事,往往就近找操此业者一卜;如有大事或要事,则搭乘火车去吉林省舒兰县平安镇问卜。据当地民众介绍,吉林省平安镇占卜是有传统的,是这一带的巫俗活动中心,民众相传“平安镇的卦最灵”。而近年来在此地算卦出摊的也多为女性,年龄以40岁以上者居多。一般情况下问一卦需30块钱。问卦的问题多为:本人能否到韩国去出劳务?去了之后能否挣到钱?家中亲人已去韩国,在那边状况如何?家中的房宅怎样?子女或孙辈升学前景如何?以及家中亲人的健康状况等等(图3)。
4.外来宗教的本土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外来宗教的基督教在中国东北的朝鲜族聚居地区长驱直入,对民间社会的精神信仰已构成重要的影响(图4)。在笔者调查的一些朝鲜族村落中,基督教徒均已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如民乐乡红光村,全村270户人家,近年来已有近半数人家信奉基督教。辽宁省新宾县境内的朝鲜族村落,近年来也涌现出一大批基督教信徒。通过对一些基督教徒的访谈发现,朝鲜族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仰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徒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信仰观念方面,一些民众表现盲目,对基督教所知并不多,一些人甚至直言对那些深奥的教理、教义并无兴趣,正如一些教徒坦然道出的,是因生病或家事不顺才信教的,听人说,信了教以后病就没了,家也顺了。个别朝鲜族女性教徒信教的原因更为可笑,有人竟是因为想去韩国出劳务才信了教的,企望信教之后主能保佑自己早日实现愿望。可见在信仰心理上,这些民众对待基督教与传统的民间杂神信仰并无二致。其实,现代朝鲜族民众在信仰上表现出的某些盲目与轻从是情有可原的,在民间信仰传统中,“有求必应”从来都是被作为信仰的根基,民间社会历来不受宗教信仰的限制,如果认为所信奉的神不灵,人们随时可以将其弃置而移情他神。对于一些朝鲜族民众来说,只要心中有所求,其实信什么并无所谓,只要能减轻精神上的压力即可。
以上,我们对东北朝鲜族民间信仰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勾勒,对朝鲜族民间信仰与族群所处的独特生存环境以及人口迁移、经济开发、民族融合等历史因素的关联进行了阐释。若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东北部朝鲜族民间信仰的历史进行梳理,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初至60年代为一个阶段,此为多种民间信仰代代传承、顺势而存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为十年“文革”时期,此为民间信仰被迫休眠或转入隐蔽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目前,是民间信仰复苏、应运重生的阶段,并进入新的活跃期。在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中,朝鲜族民间信仰正在经历着时代的淘洗,不断地融进新的因素,产生新的变异。然而,尽管朝鲜族民众的信仰行为随着时代变迁有所改变,但是,若走进“文化持有者的真实世界”,就会发现,其信仰内核的变化并不大。从近年来演化出的一些新的信仰形式中,我们仍然可以探究出其古老的源头。
值得提及的是,古往今来,在朝鲜族民众的生活中,种种民间信仰对于人们是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的作用的。其正面意义是:在社会不能对普通民众的一生进行全面救助的情况下,民众个体的心理苦闷有一部分是通过民间信仰的渠道宣泄出来的。民间信仰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重新燃起人生的希望。其负面意义是:大量的民间信仰事象的不可理解,往往成为诱人迷信的神秘力量,增加了朝鲜族民众的迷信心理,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消极与腐蚀作用。当然,我们只是对此进行指责是无济于事的,“须知人类一旦为知识所摒弃,经验所不能授助,一切有效的专门技巧都不能应用之时,便会体认自己的无能,但是,这时他的欲望只是更紧迫着他,他的恐怖、希望、焦虑在他的躯体中产生了一种不稳定的平衡,而使他不得不追寻一种替代的行为”。(马林诺夫斯基,1987:66)民间信仰便是这样一种“替代的行为”,只要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对朝鲜族民众个体还构成有某种精神压力,而他们又自感无能为力之时,各种民间信仰观念与行为便会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们长久地存在下去。对朝鲜族民间信仰及其走向予以关注和研究,对于探寻和把握东北朝鲜族文化的变迁态势及族群精神世界的未来图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民委朝鲜族志编撰组.新宾朝鲜族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柏权/刘冰清]苗儿滩年俗调查
下一条: ·[摩罗/杨帆]赣北乡村春节习俗考察及宗教学分析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
·[张凤霞]“走亲戚”的能动性:豫东周口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当代重构与变迁·[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彭恒礼]官房戏楼与官房演剧研究
·[罗凯文]从鼓舞到遗产:安塞腰鼓的文化变迁·[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刘建华]日本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形成、学科互动与范式流变·[刘吉平]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李文涛]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变迁研究·[高晓晗]明清时期畿南地区祀神场域中的官民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