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沙林]谁述历史可凭信
—— “口述历史”努力不当“小女孩”
  作者:沙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1-05 | 点击数:6576
 

  历史本来就是说出来的,2500年前都是这样的,太史公在《史记》中也引用了大量的口述者说。

  今天,口述史学重新面世。

  历史是当事人的感受,不是后人的评价

  口述史学是新流派,可以歌哭,可以品味,可以感受,可以动情……一个人的一张嘴有时顶过几十个学院的国家阵容。

  口述历史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发端,近来风靡全世界的史学界,这几年也波及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去年底推出《口述历史》丛刊和《口述自传丛书》,大大小小,十几本书册,可以说是中国的“首创”。

  口述历史近似于中国传统上的“野史”。中国传统史学中向来有“正史”与“野史”之分,相较而言,由于“正史”“涂饰太厚,废说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大摆史官的架子”(鲁迅《华盖集》)。

  有人极而言之,历史教科书是一种政治上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是真历史,这点在中国尤甚,或者说它只提供了普遍的概念、现象,而没说出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感受。感受才是真历史,就像我们极力说某段历史不好,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却感觉幸福,那段历史好也不好?其实,历史是当事人的历史,而不是后人评价的结论。这也与当前汹涌世界的人性人文大潮相吻合。

  不管光彩还是肮脏,都是历史

  口述史学在中国发展很快,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工作者,也有新闻记者、作家和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学者,成了学术界的一种时髦。中国社科院上月刚成立了口述史学中心,其他研究单位和院校也准备涉及。

  这里面有巨大的市场。因为读者喜爱口述历史,它强大的可读性湿润丰厚了干瘪的历史,与近来风靡全球的纪实作品热汇在一起,形成了对虚构文学的巨大冲击。

  口述历史对中国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社科院的专家说:“单凭文献研究20世纪的中国历史,局限性很大。许多重要的事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许多重要的档案尚未开放,就是专业研究者也不得随意查阅;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20世纪的中国历史,难度甚至大于研究19世纪以前的中国历史。寻找历史事件当事人进行口述采访,便成为拓展史学空间、廓清历史谜团的一条可行之路。”

  不仅史料难寻,而且中国现当代史,由于大家所知道的原因,许多时候是“任意打扮的小女孩”。一个政策变了,一个路线被斗争了,历史的解说就完全变样了。而口述历史,由于叙述时的环境宽松、氛围带有终极追述的意味,口述者一般都不会违背本心而作假,可信程度要大得多。

  当然还是有禁区的,但口述者透露出来的星星点点,总是耐人寻味。说的人多了,就像走的人多了一样,一条新路就会出来了。

  口述历史对当今中国大量存在的“愤青”和“右右”也有特殊意义,它会校正历史教育的许多偏差。著名学者冯其庸说:“我们这个时代,是复杂变化的时代,是多姿多彩的时代,但也曾是艰难的时代,痛苦的时代。我们的痛苦,我们的灾难,再过若干年,等到亲身经历过的人都过去了,再要记录就很难了,甚至是不可能了。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连‘文化大革命’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了,说到许多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著名学者、专家、艺术家都曾经遭到残酷的折磨,甚至折磨致死等等,他们往往睁大了眼睛问:‘是真的吗?’他们听了觉得不可思议。再如抗日战争,日本人的残暴,简直比禽兽还要凶残,他们更加难以想像。现在这些身经的人大都还在,但也已有不少人不在了。他们的不在,就是历史的失记,就是珍贵史料的损失。惟其如此,我们应该及时做好这个工作,为这个时代留下它的踪迹,留下它应该给后人留下的东西。不论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欢乐的还是痛苦的,光彩的还是肮脏的!因为这都是历史,是历史的立体而不是历史的平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4-10-24

上一条: ·[钟宝贤]“口述历史”(Oral History) 的社会意义
下一条: ·[齐小新]口述历史在美国刍议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
·[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
·[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杜韵红]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的博物馆现象研究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陈悦]妖怪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张志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
·[王霄冰 禤颖]身体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民俗学的方法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