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李桔元]语境的多维研究:国内语境研究十年发展综述
  作者:李桔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22488
 

   
  四、 关于普遍语境的思考
  
  近年来,在深化对语境的各个层次和各个侧面的系统研究的同时,学者们开始对各个学科视角的语境研究进行梳理和整合,试图在此基础上探索普遍意义上的语境思想和语境理论。
  1. 语境的哲学实质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仅仅是将语境问题与各门具体学科甚至各门具体学科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相联系,分别地、分割地放置于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视野中来认识的,对它的理解与各门具体学科的具体问题交织在了一起,还缺乏整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的认识。然而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这为语境思想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即通过研究不同领域视角的语境,寻找隐藏在其中的普遍性质。
  对于语境范畴的理论塑造主要归功于语言学和哲学这两大研究领域。整体而言,现当代语言学界对语境问题的认识与对语言的多角度、多层次、多层面研究相联系,正逐步趋向多角度化、多层次化、多层面化。不过,语言学界对语境缺乏整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的认识,因而在语境的一般性内容或内涵上并没有一个一般性的陈述。而就语境的理论内容或理论内涵来说,在语言学领域之外其他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还鲜有研究与论述。在20世纪末,哲学界已经开始注意语境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理论性质、理论价值,并且呼吁重构语境概念,重新认识语境[23]。韩彩英指出,语境是当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普遍性的理论问题,因而提出将语境作为一个一般性的理论问题加以考虑[24]。韩认为:“语境作为一个普遍性的理论问题和一个一般性的理论范畴,具体地体现在了语境作为一个理论问题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之中。语境问题和语境范畴具体体现中的多领域性集中地反映了语境问题的普遍性或语境范畴的一般性,而多角度、多层次、多层面之结构性则集中地反映了语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语境范畴的深刻性。”[24]因此,理应把它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哲学问题和作为一个一般性的哲学范畴来加以研究。同时韩也指出,把语境当做一个哲学性质的理论问题和理论范畴来研究、认识,并不排斥把它作为一个具体问题具体概念的研究与认识。
  在语境的认识论研究方面,韩主张采取整体主义原则。“无论将语境作为一个一般的问题还是作为一个具体的问题来研究来认识,都应当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即把语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识, 把语境与相关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识。这正是语境作为一种思想的精神实质,即整体主义的思想实质。”[24]这就是将具体研究对象放置在语境中来解释它的意义,或者说在语境中来解释具体对象的意义。当然,语境思想的这种整体主义的思想实质是哲学界作出的一种理论概括而已。韩彩英对语境理论的哲学思考的理论贡献在于从哲学角度开拓了语境研究的理论视野,深化了对语境概念的认识,为研究语境理论和语境思想的普遍性质打下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2. 语境普遍性的认识论思考
  吕公礼、关志坤在探寻语境普遍性背后的内在根据从而建立统一语境论方面,作了富于启迪性的研究。他们从社会学、语言学、语言哲学、诠释学及人工智能五大学科群出发,系统回视了语境观念的形成和理论形态的演化,通过探寻和揭示差异性背后的共性依据,最终寻找统一语境论的理论归宿[25]。他们认为,语境的普遍性源于语境与人的存在环境的同生态,语境的信息归一实现统一语境。人作为复杂对象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信息加工能力,人的思维形式是能量的构成与信息的传递,存在本身就是信息性的。语境作为人的言语行为的环境条件的总和,是人的行为环境在语言行为层面上的表现,因而包含体现了人的共时存在和历时演化的全部内涵和外延。语境的普遍性在于,语境是主体存在的同生态的反映。但是,建立统一语境论必须面对的问题是语境形态的多样性。将语境因素转换为信息,参与主体的言语建构和解释过程,就是语境信息归一化。他们认为,信息是语境条件和因素进入言语建构和解释内在过程的唯一形态, 语境信息归一化可以概括为:语境因素形态[FY]认知过程[FY]信息形态。“语境统一性的基础是wh-变元笛卡儿组合定义的语用信息原型空间和非原型空间的结构形态。”[25]他们通过统一语境论,解释了语境普遍性的内在依据,也解释了语境观念和理论的多样性的根源。语境是语言学的元理论范畴,统一语境论的探寻对认识语言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杜靖]30年来汉人乡村人类学发展的知识脉络与生长点
下一条: ·[王日根]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相关链接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姚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张建军]可持续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从联合国世界蜜蜂日出发
·[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