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庄美芳]台湾原住民日月神话的时空观
  作者:庄美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7 | 点击数:25603
 
 
二、太阳很远的神话
 
在原始初民的观念中,地与天是连在一起的,即使分开了,距离仍然很近。台湾原住民征伐太阳神话有一个特点是,特别详细地描述征伐太阳的路途,而这条路非常遥远。
泰雅族对于路途遥远的描述非常详细,泰雅族典型的神话情节大都说,太阳在遥远的地方,走了数十年或历经了两三代人才走到,同时也借由勇士们携带的橘、柚等果树的成长说明路途的遥远。藤崎济之助《台湾の蕃族》记载:
 
古时天上有两个太阳,使无日夜之分,人民生活困苦,几乎要走上绝境,于是社人商议让三名年轻力壮之人前往射日。但射日之路途遥远,似乎永无止境,三人逐渐头发花白,所以一人回社求援说明情况。于是社人选派勇壮年轻人若干,且每人身上皆背负一婴儿,随身携带橘(一说枇杷)、粟之种子,沿路耕种。他们急行许久,终于见到了先遣之二人,但二人已年老体衰,见到众人立即倒毙。如此前进数十年,原先之人相继死亡,而当时背负之婴孩已成为勇健的大人。三人继续前往目的地,终于抵达,拉弓放矢但却未对太阳造成任何伤害,遂用木鼠之阳物射日,果然命中。太阳落下之血块打死一人,太阳亦失去原先之光热变成苍白,成为今日的月亮,月中的黑影即是受矢伤的痕迹,而当时向空中溅布的血滴成为了众星。由此世界有了昼夜之分。二人急速返社,但岁月匆匆,数十载已过,归社已不识社中众人,而社人亦感谢其射日之英勇,不过当日之勇士,今时已是老态龙钟了。(藤崎济之助,1994:74-75)
 
本则神话说原始没有日夜之分,射日后才分出了昼夜,而且射日的路途遥远,三代人接续才走得到,数十年过去,连第三代人返社时也已是老态龙钟了,以漫长的时间代指空间的遥远,神话中已出现时间的观念和距离遥远的空间观念。泰雅族多以弓箭为射日的工具,本则神话用木鼠的阳物射日,木鼠的阳物可能是具有神奇力量的东西,极少见于其他的神话记载中。
征伐太阳的路途极为遥远,小川尚义、浅井惠伦所采录的泰雅族另一则神话异文说:“一男一女出发射日……到达世界尽头,伏击太阳……回到了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去程所种的柚子成了回程的食物。(小川尚义、浅井惠伦,1994:76)佐山融吉、大西吉寿所记录的眉原蕃、北势蕃神话说,经历三代人才走到太阳的地方,射日的人回来一看,路旁的果树均已枝叶扶疏,结实累累,可是社中没有一个人相识,“社人听说过这是三代之前的事,原来他们就是那时的勇士……这时,两人已是白发瘦骨的老翁,茂密的须髯垂到胸前”。(佐山融吉、大西吉寿,1932:492-495)佐山融吉另一则异文说,一对年轻的男女相约去征伐太阳,只有在途中所生下的两个儿子回到蕃社,其父母亲都在射日的途中去世。(佐山融吉,1994:75)经历两三代人射日才成功,或是由稚嫩童颜到白发皤皤,所种的蜜柑已结果等等,都是以时间的漫长说明路途的遥远。关于射日者步行的方向,神话里尚有较细腻的描述,如泰雅族说射日者往东或往西走到太阳的地方,沙拉马喔蕃、万大蕃、沙喏库族塔鸟达蕃、雾社蕃说往西,北势蕃、外太鲁阁蕃、木瓜蕃则说往东,(佐山融吉、大西吉寿,1932:495,496,498,499-502)这些说法反映出太阳在远方而非在高处的思维方式,认为太阳和我们居住在同一个平面上。
赛夏族神话大意说,原初有两个太阳,交替照耀,射日英雄“经过几十年,才终于接近太阳”,表达了太阳居住在遥远的异地,神话内容尚有经常出现的一个受伤的太阳变成月亮、射日者沿路种着蜜柑等情节。赛夏族大隘社神话说:
 
太古时候,天有两个太阳,交替着照射下界,光热实在非常猛烈。人们都披覆山羊皮避热,但它很快就被烧焦不堪再用。用畚箕遮蔽,身体又会浮肿火辣辣地刺痛。一个名叫塔罗拉霍拉伊的二十几岁青年,出发决心要去征伐太阳。一路上,他种着蜜柑和竹,一直往东而行,经过几十年,才终于接近太阳,得以射了太阳回来。可是奇怪的是,据说,他归途也是向东方而行的。从那时开始才出现现在的月(佐山融吉、大西吉寿,1932:512-513)。
 
去和回都是一直向东而行的说法,十分有趣,可能在表现其神奇性,或是素朴没有方向感的事实。另一则赛夏族的异文则记载着,前往征伐太阳的男童向西走到世界的最西端射日,回来时已是白发长髯的老翁,先前在路上种的橘树都已长大结了果实,成为他们在归途上的粮食,并附有射日者姓日的起源情节,神话中同样具有一个受伤的太阳变成月亮的情节。(台湾总督府,1998: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志清]从传统到当下:民俗学视角下的丁村家戏的传承与变迁
下一条: ·[陈映婕]乡村巫婆与地方崇拜的重构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