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萧放]论荆楚文化的地域特性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2 | 点击数:36411
 
与神秘巫风紧密相连的是楚人的浪漫,浪漫是一种气质、一种情怀,是生命活力的迸发,是神游物外的超然。楚人的浪漫与狂放在中国文化史上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荆楚文化的浪漫是发乎至情的生命意识的张扬,它植根于荆楚这一神奇的天地,是荆楚民众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创造出来的鲜明个性。首先,从楚人生活的环境看:商周时期,在以黄河流域为生活舞台的诸夏民族看来,活动在黄河以南江汉地区的荆楚族群是南土的蛮荒民族,中原政权对其采取的主要是征伐政策,进入楚地的芈姓楚族,虽然他们是祝融的后裔,秉承着中原文化传统,但他们南移江汉之后,一方面北方政权对其进行不断地防范与打击,另一方面,置身于蛮夷文化的包围之中,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融入土著文化,而土著文化此时尚处于原始阶段,氏族社会的风气大量存在,使他们保持着活泼的感性的自由精神,因此楚族在接受南方土著文化使自己“蛮夷”化的同时,也就汲取了这种与北方理性文化迥然不同的文化特性。同时楚地繁复多样的自然景观易于催发人们的奇特想象,楚地不仅有飘渺的巫山、神奇的云梦大泽、珍异的走兽飞禽,还有那浩荡的江水,茂密的丛林,以及变幻莫测的风云。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仅使谋生方式多样化,而且其思想、感情也会自由地发散,变动不拘的生存环境培植着人的多变的情性。清人洪亮吉在《春秋时楚国人文最盛论》中说:“楚之山川又奇杰伟丽,足以发抒人之性情。”楚人在这样的自然文化环境中,生成神秘、奇幻的浪漫性格是非常自然的。并且楚族本身就有巫官文化的传统,他们进入巫风盛行的荆楚之地后,如鱼得水,大倡巫风。神秘的巫教文化不仅与理性的史官文化划分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疆界,(值得指出的是这是中原政权长期视楚国为蛮夷的文化依据。)同时它构成楚人浪漫天性的思想动因。在原始宗教情感的驱动下,人们视万物为一体,情感自由流注,时空可以置换,天地可以神游,上下四方,往古来今,了无滞碍。楚人的这种浪漫性格主要体现在楚地的神话与文学上。
神话与文学关系密切,但不等于文学,它是上古人们对自然、历史、社会及人生的一种理解与表述,神话是原始观念的体现,它与原始宗教意识一道构成了原始文化的精神基础。楚地有着丰富的神话资源,因为楚人在很长的时期内沉浸在神话世界之中,他们不仅创造着自己的神话,而且吸收保存了相当多的中原神话,可以说楚文献是中国神话的珍本。楚帛书、帛画、宗庙壁画、汉代的画像石(砖)、汉帛画与《楚辞》、《庄子》、《山海经》、《淮南子》它们或形象或具体的记述了楚地流传的神话。
楚宗庙壁画是楚国神话与历史的形象展示,它“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72]宗庙壁画早已不存(可能毁于秦人之手),但屈原的《天问》却从独特的角度生动地再现了壁画的主要内容,为我们感受楚国神话提供了绝妙的蓝本。从《天问》反映的壁画内容看,天上有日月星象图及神怪图,包括九层天图,日中有鸟、月中蟾蜍图,九子母星座图,嫦娥奔月图,雨师屏翳图,风神飞廉图等;地上有鲧、禹治水图(或鲧、禹像),昆仑山图,烛龙图,雄虺九首图等。再就是人文始祖、历史先贤及古帝王图,有女娲、尧舜、夏禹、夏桀,简狄、王亥、商汤、商纣,姜嫄、太王、周文王、姜太公、武王、周公等,近至春秋时代的齐桓公等。[73]壁画图绘天地人三界,神话人物与历史人物错杂,虽然我们对其中的神话故事大多只知一麟半爪,不能复原全貌,但已足见楚神话的富丽与神奇。楚宗庙壁画虽已不存,但这种以神话题材为壁画内容的传统却传之久远。深受楚文化影响的汉代,其壁画也直接传承了楚文化的风格,壁画一般画在画室、学馆、墓壁之上,描绘的内容与楚人几无差异。《汉书·成帝纪》应劭注画室“画堂画九子母。”与《天问》反映的楚天象神话壁画内容一致,(《天问》有“夫焉取九子”句)另据《益州学馆记》,“(汉)献帝兴平元年(194),陈留高眹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王堂石室,东别创一室。自周公礼殿,其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画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耆旧云。”[74]巴蜀曾为楚的辖区,益州壁画明显的继承了楚之风格,与《天问》所涉及的内容大略相似,由此也可以联想到楚宗庙壁画的情形。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认识汉画的新依据,[75]其中较为典型的壁画遗存是在离陈楚故都不远的商丘发现的。1987年商丘柿园村民在开山采石中炸开了保安山东侧一座大型墓室,此墓与西汉梁孝王墓相对,考古工作者对此墓进行了发掘,发现该墓“主室顶部有面积17平方米的彩色壁画,画上有一条长达七米的巨龙,东朱雀,西白虎,四周云气环绕;南壁还有画有猛豹下山,朱雀展翅,灵芝草、神山等图案的壁画,总面积达80平方米。”[76]虽然此墓壁画的排列不太合乎一般的方位情况(也可能与报道者的理解有关,因为笔者未见原作,不敢妄断。),但由此可以获取汉代壁画的确实的信息,壁画的绘制与人们的神灵观念密切关联,无论是宗庙、画室,还是墓室,壁画都有一种原始的宗教意义,人可以生死,但灵魂不灭,神人活动在同一的时空之中,这就是墓室常画天象神话的根本原因。[77]此后至南北朝壁画,虽然已有佛教影响,但大略仍沿袭着楚汉的风格;[78]隋唐时壁画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壁画已成为佛教故事的宣传画。此外近代出土的汉画像石(砖),也记述了大量的与壁画题材相近的神话内容。[7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萧放]汉魏六朝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消长变化的社会分析
下一条: ·[瞿明安]论象征的基本特征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