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 尹虎彬]2006年度史诗研究综述
  作者: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4 | 点击数:18678
 

 

  哈萨克族史诗研究

   目前,国内培养哈萨克文学方面的院校主要有伊犁师范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新疆大学等院校中的文学院(系)及新疆的一些中等师范学校。刊登哈萨克文学方面的哈萨克文期刊主要有《新疆高校研究》、《木拉》、《曙光》、《伊犁师范学院学报》、《伊犁河》、《阿勒泰春光》等,刊登哈萨克文学方面的汉文期刊主要有甘肃、新疆等省份的一些哲学社科类期刊。期刊有限,加之研究人员又少得可怜,研究成果也比较少。

  2006年7月8日至11日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宁市召开了首届“哈萨克文化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由伊犁师范学院主办,当地的有关部门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哈萨克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采取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分为语言与出版、文学、文化与教育三个小组,在大会总结中又对各组讨论情况进行了交流。在分组讨论会上,专家学者们就哈萨克文化的现状及其传承与发展、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哈萨克传统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多侧面的对比研究、哈萨克民族教育的发展、哈萨克文学作品分析以及阿肯弹唱的研究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了研究经验和成果,并就哈萨克文化学术研究的方向、基本方式和手段等问题达成了共识,与会代表认为全面收集、整理哈萨克文化遗产,致力于翻译、介绍哈萨克文学艺术作品,建立哈萨克文化资源普查数据库,是哈萨克文化研究和保护的当务之急。此次学术研讨会还促使与会代表及其单位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充分地认识到哈萨克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正如师范学院院长赵嘉麒所说:“伊犁师范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培养哈萨克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普通高校。依托地缘优势,吸收和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打造哈萨克文学、语言、历史、艺术、教育、民俗研究平台,推动中国哈萨克文化传承发展,伊犁师范学院责无旁贷。伊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和我院拥有共同的目标,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91篇,其中专题论述哈萨克族史诗的有2篇,即黄中祥的《哈萨克英雄史诗的部族特征》和努尔江的《史诗与它的发展阶段》。黄中祥的《英雄史诗〈霍尔赫特祖爷书〉的部族特征》[35]一文从《霍尔赫特祖爷书》、《阿勒帕米斯》、《库布兰德》等英雄史诗,探讨了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部族特征。不论是形成于10世纪前后的英雄史诗《阿勒帕米斯》,还是出现于19世纪的《阿尔卡勒克》,都烙上了明显的部族烙印。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部族特征不仅十分明显,而且源远流长。几乎在叙述每一部史诗主人公时,都要交代其部落属性。霍尔赫特、阿勒帕米斯、库布兰德等勇士都出自于吾古孜、克普恰克或弘吉剌惕部落,这也不是偶然现象,因为克普恰克和弘吉剌惕是两个比较古老的部落。民族概念的形成较晚,部落的出现得较早。从一般规律上说,民族是氏族部落发展的结果。同一部落存在于不同民族。如哈萨克族的克普恰克、弘吉剌惕等部落在柯尔克孜、喀拉喀勒帕克等同语族的民族中也有,乃曼、克烈等部落在同语系的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现传承于阿尔泰语系或突厥语族诸民族中的许多英雄史诗,实际上是传承于某一氏族或部落的史诗,具有鲜明的部族特征。当我们揭示了英雄史诗的部族特征之后,同一史诗传承于不同民族中的现象就容易理解了。霍尔赫特、阿勒帕米斯、库布兰德等形成于10世纪前后的英雄史诗不但传承于哈萨克族之中,而且广泛流传于土耳其、阿塞拜疆、乌(孜)兹别克、塔塔尔、维吾尔等突厥语族的大部分民族之中。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变体,在同一民族中还有不同的版本。不管是变体还是版本,都烙有清晰的部族烙印,富有明显的部族特征。进一步深入揭示英雄史诗的部族特征,有利于探究其草原文化的内涵。沙·加海:《浅析〈先祖阔尔库特〉》[36]、夏·克孜尔《图克拜英雄》[37]等论文也对哈萨克族史诗进行了探讨。

  论文集《哈萨克文学研究》[38]纳入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研究方面的论文有:库·阿勒甫斯巴也夫《漫谈〈叶尔塔尔根英雄史诗〉中的借喻、比喻手法与民族传统的关系》,祖·赛依特加诺夫《民间英雄叙事长诗中关于马的评判》,阿·哈里《试论哈萨克民间英雄史诗》,黄中祥《哈萨克族英雄史诗所再现的萨满教观念》,穆塔里甫《哈萨克族英雄史诗中的几种生活模式》,努·道吾列提开里地《英雄史诗〈萨含德克英雄〉的时代背景》。黄中祥《哈萨克族史诗歌手研究概说》[39]、《哈萨克族英雄史诗传承特点》[40]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哈萨克英雄史诗的形成时期和母题结构进行了分类,并对其演唱艺人、部族特征、宗教特征以及与民间文学其他样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哈萨克英雄史诗是在浓厚的草原文化氛围中形成、传承的,始终不脱离社会生活,展现着哈萨克族充满活力精神元素的感性力量和独特的人格模式。这种文化传统体现着草原民族的根本利益,满足着不同层次精神生活的需求,成为其须臾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尹虎彬]2005年度史诗研究综述
下一条: ·[揭英丽]客家山歌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周俊]新发现的海南郑昌美抄存本《流水庚路簿》研究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张尊孔]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劳作时间与情感模式的关系研究
·[张宗建 王迪]从戏曲程式到视觉图式:鲁西南戏曲年画的跨媒介叙事机制研究·[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珊珊]两汉时期孔子形象演变研究·[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
·[叶育伦 查群]明清泰山庙产特征研究·[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杨宇]当代泰山香社及进香习俗研究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杨丽嘉]边地回响:《盛京时报》所呈现的东北“歌谣运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