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仲富兰]法定清明节假引发传统文化思考
  作者:仲富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4-09 | 点击数:5702
 

 
    今年的清明节,作为新中国首个国家法定假日,留给我们崭新印象,自然也引发对于传统文化的诸多思考。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缩影,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现实的人与人的联系,可以说,它保存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是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

    正如对待传统节日一样,我以为,保持传统文化基因必须与时俱进。

  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易经》上说:“生生之谓易。”大千世界,大到空间环境、世界格局,小到生命机体、细胞组织,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生生不息的变化,绵延不绝的变动,就是“易”的最基本的含义。可惜,许多自称具有“革命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人,总是无视“发展”与“变化”,他们诋毁《易经》的一个理由无非就是认为《易经》宣扬的是消极的宿命论。这个看法是不完整的,今天我们说“与时俱进”,某种程度上正是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精神的现代阐释,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充满了这种生生不息、革故鼎新的创新活力和精神传承,正是这种生命活力和创造冲动,才使五千年的古国文明,不断冲破黑暗,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文化,犹如一条浩瀚的大河,曲折蜿蜒地日夜流淌,时至今日,对我国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还在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和作用。然而江河浩荡奔流万里,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难免良莠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能因为今天重视传统文化,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把传统文化打扮成一个清丽无瑕的美人,完美无缺。传统不是这样的,它有鲜活的美丽,也有现实的丑陋,甚至丑陋之中还带有狰狞。我们要保持和保护的,应该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子孙进一步开拓未来、成就伟大的民族复兴的美好基因,而对于其丑陋的一面,则要修复、改造乃至毫不留情地剪除。

  这样看来,保持传统文化的基因,其实不是对于传统的全盘继承和照单全收,而是要对历史上的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甄别,就拿清明节举例吧,其缘起与传承,就一直处于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其中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是这个节俗文化中的基因,今天,我们传承这个基因,而且还发扬光大,“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就是追思先人、感恩思源基因的新的扩布和传播。而清明节的前身,曾经有过“寒食节”,因其“冷食”,有损于人们的肠胃,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曹操就曾多次下令,禁绝“寒食断炊”的做法。不利于民生的习俗,为什么要传承呢?所以,“寒食节”逐渐淡出历史,并且逐渐地被清明节融合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先人对于节日习俗所采取的“与时俱进”的态度。清明节对于逝者亡人的追思和怀念,历史上也曾经上演过许多“请神降仙”、“驱鬼治病”、“相面揣骨”、“测字算命”之类的巫术闹剧,但这些并不是传统文化中应该传承的基因,是应该通过不断地移风易俗加以剔除的糟粕。

  传统文化也好,传统习俗也罢,它们一直处于这样的过程: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取舍的标准只能是有利于民生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近世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步步深入,不断向传统文化提出新的挑战;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和剔除其不利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糟粕,成为一个问题的两面。“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一次伟大的“与时俱进”;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这个变化也理所当然地提出了保持传统文化基因必须与时俱进的深刻命题。

  当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使得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地球村”,人类的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世易俗移”。现代商业社会,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利益原则,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对利益的追求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在农业社会和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当然与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会产生尖锐的冲突,冲突之下,传统文化遭遇一些尴尬成为无可避免的现象。

  但是,传统文化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也不是完全被动和无所作为的,面对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性、多样性的世界,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时俱进:继续弘扬中国文化精神中优良的文化基因;继续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地创造出适应新的时代的文化样式;继续荡涤和扬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糟粕”,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气神” 。

  现在,在文化领域,特别需要呼唤“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突破”并不是整体抛弃和全盘西化;“继承”则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扬弃过时的陈旧形式。面对多元化和多样性文化,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应该追求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相对平衡、和谐统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任何用对立的、绝对的倾向和僵死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都是有害的,不可取的。(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新民周刊》2008年第15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仲富兰]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
下一条: ·清明:春天的美丽仪式 生命的祭奠与感恩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