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节日究竟了解多少
  作者:记者 桂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04 | 点击数:5620
 

对民俗缺乏兴趣 过洋节成为时尚
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节日究竟了解多少

      嘉宾:

      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施爱东: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2008年,我国开始施行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春节假日起始时间由农历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传统节日法定化将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而有关传统节日的话题也为出版界所关注。

      近日,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一书。《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等学者组成的“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的结项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六位著名民俗学家组成的作者队伍,打造出一本关于中国节日文化的权威读本。书中解读了我国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关系,以及国家日历的历史变迁,也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流变与节俗活动的文化阐释。

      据了解,大约从2001年开始,就陆续有学者建议为疯狂的假日经济注入传统文化内涵,建议取消“五一”长假,把“五一”长假的时间匀给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2005年,中宣部等五部委就曾委托中国民俗学会等学术团体对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进行过细致论证,并形成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2006年年底,文化部再次委托中国民俗学会进行《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论证,把重点集中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具体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以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

      记者:传统节日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您看来,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刘魁立:节日的意义不仅仅是休息。在这些特殊时刻,人们会用一种非常态的心理对待自己和生活,对待周围的人,对待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

      如果说,有些民族的节日体系是以宗教纪念日为核心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其他某些民族传统节日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特征在于,这些假日是以协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不仅二十四节气是这样,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也大都是这样。这些节日在一年的周期中具有严整的分布,循环往替,成为错落有致的体系,而且内涵丰富、多彩多姿。

      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对于传统节日不甚了解而且缺少感情,却对过各种洋节很感兴趣。国外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节日,是否纳入法定节假日当中?

      刘魁立:环顾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十分注重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并在其法定假日体系中安排重要位置,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自不必说,一些历史并不太长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也都极力地有意识地创造和维护能够凝聚国民人心、培育情感认同的“传统节日”。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相关国家,也以各种方式保留着、传承着源于中国但已经成为他们民族传统的若干节日,而且成为他们国家日历当中的法定假日。如韩国虽然实行公历纪年,但仍然作为法定假日保留着春节、中秋节(秋夕)等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是近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很好保护和传承。致使一些人逐渐失去了对它们的兴趣和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在一些城市青年中,过“洋节”成为时尚,这是令人遗憾的,也是令人担忧的。

      “清明”原本是盛大而欢乐的春季仪式

      记者:《中国节典》这本书特别追溯了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渊源和传承。普通人对于传统节日的了解似乎还并不够。

      施爱东: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存在许多误解,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许多人只知道“清明”是一个祭扫先人的节日,却不知道“清明”的本来含义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更不清楚“清明”起于唐代的寒食与上巳,原本是个盛大而欢乐的春季仪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

      再举一个例子,许多人只知道“端午”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是赛龙舟、吃粽子的节日,他却不一定知道,对于古代先民来说,端午还是个辟邪除瘟的日子。驱邪才是端午节最根本的使命,后来才又发展出对古代圣贤屈原、伍子胥、曹娥等的庄严纪念。

      传统节日的效益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

      记者:国家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调整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反响,传统节日法定化也意义深远。把原来的“五一”黄金周时间调配给传统节假日,您如何看待这次调整?

      刘魁立:“五一”和“十一”的“黄金周”对于拉动内需、对于远离家乡的人回家探亲,都是十分可贵的;对商家来说更是一个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营业额的大好时机。在公众的需求和商家的推动下,“黄金周”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公共时间。我们看到,假期作为整个社会的公共时间,是一种可以产生效益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假日就变成一条仿佛可以从中挤出水来的湿手巾。挤什么?挤钱,挤消费。

      但在我看来,作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其实也可以产生效益,这种效益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我们国家的日历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时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有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没有时间过,缺少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的长假偏偏给了很多时间,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有必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的各个角度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假日体系。

      记者:传统节日的法定化对于世界华人圈的文化认同会起到什么作用?

      刘魁立:文化认同也好、民族认同也好、国家认同也好,都有一个历史的维度。所谓国家认同,我理解,其中含有比较多的文化成分,不全是纯粹政治的含义,同时当然也有历史传统的内涵。无论怎么说,我们中国的历史,不还是如常言所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吗?不还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吗?所有中华民族的儿女概莫能外,谁都不能重新杜撰一个历史,正像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谁也不能割断自己同历史的联系。

      人生下来之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的属性,就是民族性。没有一个人是世界公民,当他说自己是世界公民时,实际上仍然有一个根在那里,他承认不承认都是一样的。这个根的价值是一种民族性的,是文化认同的另外一种表示。在有华人的地方,无论传统节日是否成为法定假日,在每一个华人的心目中,在自己的时间制度里,它一直都是存在的,法定化与否并不妨碍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是法定化更有利于加强文化认同。这里面有一个文化的共享问题。文化的共享问题是文化的本质属性。

      《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刘魁立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文章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1-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铁梁]节日文化的地方性
下一条: ·[张勃]唐代节日特征述论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