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李建宗]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
  作者:李建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8 | 点击数:19748
 
(六)沟通功能
社火作为一种表演仪式,在表演者和观众之间产生了共鸣,与此同时,在表演者和观众的内部也各自进行着沟通。在农村的民间社会,人们之间难免产生摩擦,形成矛盾,社火犹如村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调节着村庄内部和村庄之间人们的关系。
每当闹一次社火,平时忙碌的村民聚集在一起,“社火摊”成了全村人交流的场所。同时,社火也给村民提供了解决纠风的平台,在陇中农村的社火中,所谓的“冤家”和“对头”,“一人背鼓一人敲”、“你唱生我唱旦”。在“社事观念”的主导下,为了完成这次任务,相互配合,团结一致,最后两人抛弃前嫌,重归于好。在有些的情况下,社火头甚至特意把两个有矛盾的人安排在一起,负责一项事务,以便使原先的矛盾得到和解。
陇中地区的人们跟随本村的社火,走进邻近的村子,借此机会走亲访友。以往有着纠纷的两个村子,在一起闹一场社火,关系大为改善,开始和谐相处。在社火表演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几个村子相互合作,一起表演一个节目,这为彼此之间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历史悠久,古老纯朴的陇中社火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它犹如一块秦陇文化的“三棱镜”,折射出生活在黄土地上人们传统的民间信仰和生活方式,显示着秦陇民俗文化的流脉,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科斯文.原始文化史纲[M].张锡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1.
[2] 张海云.贵德社火的文化人类学分析[J].攀登,20051).
[3] 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130.
[4]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343.
[5] [7]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203.344.
[6]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4.
[8] 索端智.仪式与象征——年都乎岁末傩疫活动的人类学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4).
[9] 董晓萍.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 北京:中华书局, 2002.216.
[10][]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 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5.
 
                             (本文刊于《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王振忠]逝去的城市风情
下一条: ·[王铭铭]威慑艺术:形象、仪式与“法”
   相关链接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于佳卉]下山东请九郎:功能导向下烧香香卷的边界重构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及功能·[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刘丝雨]都市传说演变历程中的功能转向:基于“下水道有鳄鱼”故事的爬梳·[李燕]歌谣在《唐探1900》中的叙事功能与文化隐喻研究
·[孔德银 张宗敏 韩煜]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体育非遗的结构生成与功能转化·[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
·[陈小妹 张紫薇]海南自贸港传统侨乡中外文化交流功能演变个案研究·[陈曦]从灾异叙事到共同体象征:滇中阿拉乡祭虫神话的生成与功能研究
·[陈安娜 练春海]神人抱鱼带钩造型及功能研究·[刘魁立]中国人的特色节日体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