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宋兆麟]田野调查的回顾
  作者:宋兆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5 | 点击数:11710
 

 

按理说,我应该谈一下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问题。但非物质文化是当前最时髦的名词,许多学校成立了研究中心,研究课题满天飞,最近还出版了一套非物质文化理论丛书,实践未果,已经有了理论体系,这更令我望而生畏了,索性不讲非物质文化。不过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核心问题是做好田野调查,摸清家底,这是进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前提。因此想回顾一下我的田野工作,并且提出一些看法。
 
一、为何步入田野调查
 
我本来是学考古的,与民俗调查无涉。但是知道考古学、民族学都是人类学的组成部分,前者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昨天和前天,后者是人类历史的今天,他们是相通的,可以互证,只是缺少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机会。1958年国家民委组织学术界进行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我有幸参加了广西调查组的工作,主要在桂北对瑶族、侗族和壮族进行调查。由于当时大气候比较差,许多老专家靠边站,政治干预胜于学术研究,这次调查并不规范,设下不少禁区,所出田野调查报告有许多不足。但是,通过这次田野实践,激励我要涉足民族调查,它可以用“活化石”印证“死化石”,坚定了我走民族考古的道路。
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主要研究早期中国历史,当时文物局又给我们一项任务:搜集一套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文物,主要有摩梭人的母系制、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凉山彝族的奴隶制、傣族和藏族的农奴制等。由于我有从事民族调查的背景,上述任务自然落到我的肩上,民族调查成了我的重要任务。我的田野调查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61年至1964年,先后在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地区、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云南宁蒗小凉山彝族地区和泸沽湖摩梭人地区进行调查,每个点短者有两三个月,长者达一年之久。具体方法有三:一是搜集一套文物,如鄂伦春族有1500件,摩梭人3500件,傣族近万件,其中摩梭人文物是用40匹骡子驮出来的,傣族文物是利用火车经越南运回北京的;二是做好调查笔记;三是拍摄一些照片。这一阶段主要是搜集资料,为历史研究寻找佐证。
第二阶段是1979年至1996年,先后在黔东南、浙江畲族地区、四川木里和海南黎族地区做调查,调查方法依旧,但已突破了搜集佐证的做法,已经把调查对象当做一个独立的文化个案,在深度和广度上较前深入,自己也不是作为一名单纯的考古工作者,而是作为一名民族学工作者在开展工作。
为了进行比较研究,后来又赴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走马观花,尽量熟悉一些面上的情况。
长期的田野调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是:(一)事先必有准备,特别是业务准备,不能打无准备的仗;(二)调查地点要选择准确,一定要有代表性,即文化内涵要丰富;(三)调查时间应长一点,切勿走马观花;(四)要利用各种手段,尽量搜集资料;(五)田野调查安全系数低,一定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
 
二、跟踪调查
 
我过去所调查的地区,一般都反复去过多次,如凉山去过五次,海南黎族去过六次,泸沽湖去过八次。为什么要进行反反复复的调查呢?主要有以下理由:
第一,从认识论来说,通过一次调查就能对调查对象达到科学的认识是不容易的,必须进行多次调查,反复印证,才能取得较正确的结论。长期以来,不少学者都说东巴有文字,摩梭人没有文字,我在前六次调查中也没有发现摩梭人有文字,但在第七次赴泸沽湖调查时,对当地有无文字进行了专门调查,专门在四川境内调查了三四个村寨的巫师达巴,结果在达巴手中发现了一种《卜书》,共见到七种版本,都是手抄的,都共同使用几十个象形文字。这是摩梭人达巴也有象形文字的实证——只是比东巴文原始得多,从而改变了摩梭人无文字的说法。在此基础上,我又顺藤摸瓜,扩大了调查范围,发现在川滇之间的西番人、普米族、彝族、羌族、耳苏人、纳木依以及白马藏人等地区都使用一种象形文字或巫画,仅古老巫画我就搜集了五十多种。这个例子说明,有些问题非要多次调查才能解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邵一飞]谈民俗田野作业中的“还乡调查”
下一条: ·[何翠萍]仪式的空间脉络与脉络化
   相关链接
·[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伊建平]闽北民俗的十年探索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梁玉婉]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田野”:张清水民间观的回顾与思考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
·[王秋萍 陈胜祥]民间信仰对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影响·[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
·[侯有德]湘西永顺土家族祭油神习俗研究——基于长光村的田野调查·[王志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与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