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曾嵘/朱高亭]“孟姜女故事”母题流变的实例分析
  作者:曾嵘/朱高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8 | 点击数:20236
 

 

[摘要]民间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有着神态各异的形态,这些不同的形态反映的正是时势、风俗、社会环境以及民众心理的不同及变化。换言之,同一母题而发生变异的民间叙事,正是流传地人们生活和深层意识的一面镜子。本文选取了孟姜女这一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以江西广昌孟戏(戏曲也是民间讲述故事的一种形式)为例,试图说明“孟姜女故事”母题流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广昌孟戏;母题流变;集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3-0049-06  

引       言
 
21世纪的学者在以口传文化为切入点、以平民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先民们的生活时,一定不会忽略戏曲这一重要形式。“社会大舞台,舞台小社会”。在口传文化的诸多形式中,戏曲有着一个无可比拟的优点: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一出戏一旦形成,其音调、戏本在传承过程中虽然免不了发生一些变化,但这种变化较之口传文学的变化来说,还是缓慢的。因此,戏曲对研究历史和历史中的人及他们的生活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同时,用戏曲这种形式来上演民间历史和民间文化的内容有其独特的优势。戏曲在中国农业社会中,是最雅俗共赏、最具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对于中国农民,看戏不仅是娱乐活动、审美活动,还是一种文化、思想传承的教育活动。戏曲以其综合艺术手段搬演故事,再现世俗人情,它与平民大众的生活与感情息息相关。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晚期文化主体的基础部分,是中国底层文化的寄养物与代言人”。(廖奔、刘彦君,2002)戏曲反映的故事和情感就是老百姓想要表达的心声。本文在对孟姜女故事母题及流变进行梳理之后,详细分析了江西广昌孟戏中的孟姜女故事的变化,并试图分析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孟姜女故事的母题及其流变状况
 
孟姜女的故事是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孟姜女的故事是千里送寒衣和哭倒长城。在普通民众的心中,孟姜女是位善良和勇敢的女子。据顾颉刚先生考证,孟姜女故事始于春秋时期杞良妻故事。据《左传》记载:
 
齐侯归,遇杞良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这是杞良之妻故事始见于典籍的开始。文人记下这个故事是把杞良妻作为一名守礼的妇女而加以褒扬的。但这不是后世孟姜女故事的母题。刘守华把孟姜女故事的母题及其演变分成三个形态:
1.原始形态
核心情节是杞良妻善哭和哭倒长城,形成时间在汉代以前。
 
曾子曰:“蒉尚不如杞良妻之知礼也!齐庄公袭吕于夺,杞良战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礼记·檀弓》)
 
《礼记·檀弓》一书比《左传》晚了两百余年。曾子说杞良死后,其妻“哭之哀”。由此,故事开始有了感情色彩。“哭之哀”就是后来故事发展的源头。
到了刘向的《说苑》一书,作者写道:
 
杞梁华舟进斗,杀二十七人而死。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崩。
 
杞良死后,其妻闻之而哭,把城墙哭倒了。
如此情节在我们今天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刘向居然把它写入书中,可见杞良妻故事的流传之广,以致于正统文人有所耳闻并且半信半疑地将其记录在书里。
2.基本形态
核心情节是孟姜女寻夫送衣、哭倒长城,形成时间在隋唐之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彭牧]双重身份的听众
下一条: ·[万建中]禁忌民俗的式微
   相关链接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刘智杰]试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解析其风俗思想
·[叶春生]崇敬仪式的演绎与张扬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