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林燕平]骆驼巷村过春节:贴近农民生活脉搏
  作者:特约记者 林燕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2 | 点击数:11900
 


 

        骆驼巷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一个回、汉农家共同居住的行政村,有两个回族自然村,5个汉族自然村。2003年1月31日是农历大年三十,这一天,记者第一次走进骆驼巷村,被当地农民的生存现状所震撼(详见本报2008年10月23日3版《国情调研:假数据背后的真问题》)。从此,记者开始近距离地观察、记述农民的生产生活。2009年1月25日,又是农历大年三十。这一天,记者再次跟踪采访了6年前去过的农户家,观察、记述他们生活发生的变化,透视一个时代的变迁。
  
农民生活有所改善
    
        记者曾经在2003年除夕日走访过的5户汉族贫困农家,如今已经有两户彻底脱贫,盖起了新房子,他们都是依靠子女外出打工挣钱脱贫的。据了解,在骆驼巷村500多户农家当中,像樊庄汉族自然村宋家这样贫穷的农户,最多也超不过10户,绝大多数农户的生活比前几年好多了,有的农户的生活已经相当富裕了。
        除夕日的下午,在村支书的指引下,记者开始随意地走访汉族自然村的农户,感受骆驼巷村的农民过春节。在这个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户,除了把房屋收拾得干干净净,摆上花生、瓜子、糖果、水果、油香、麻花等,还给孩子们从上到下换上新衣服,女孩子戴上色彩鲜艳的头花,穿着提气的新靴子,在院子里出出进进,蹦蹦跳跳,欢欢喜喜。
        当记者来到樊庄自然村的宋家时,看到宋家的3个孩子都长高了,大女儿上了中学,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女儿也上了小学四年级,小儿子上小学五年级。全家人依旧挤在那间破旧的土坯房子里,只是6年前孩子们见到我那种对陌生人的诧异,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而除夕日宋家的灶房,依旧是冷冰冰的,和6年前一样,宋家过年还是舍不得给孩子们买些肉吃。除夕晚上9点多,记者再次去了宋家,他们家的年夜饭已经吃过了,听孩子们说吃的是洋芋面。宋家一台快要报废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开着,但没有人看,因为只能收一个宁夏台,无法收看春节晚会。大年初一上午10点左右再次路过他家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吃早饭,这个春节宋家没有包饺子。
        阳洼村自然村何家小院子门口左侧堆着的几根木桩不见了(为老大做棺材用了),正对着破旧小木门的山壁下多了七八只羊。何家的老大因患肺癌,2007年7月末病死在家中,但令人高兴的是,何家的老三为何家续上了香火。何家老大病逝后,邻居们看老三孤伶伶一个人,便给他说了一门亲,对方是一个39岁的残疾妇女,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两手畸形,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正常说话。老三没有花彩礼钱,也没有办理结婚手续,就和这位残疾妇女住在一起了。从此,老三的生活被改变了,他不仅不能外出打工,还要照看这位残疾妇女,给她做饭、喂饭。生活了几个月后,老三无奈地把这位残疾妇女送回了娘家,本以为结束了这段没有合法手续的夫妻生活,谁知道这位残疾妇女回娘家后不久发现有了身孕。尽管老三也不喜欢和一位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残疾妇女生活,但毕竟何家的香火续上了。2006年2月的最后一天,老三得了一个儿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2-3 14:50: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峰]《荆楚岁时记》在日本
下一条: ·[汤颖]影像视野下的都市民俗与反思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
·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萧放: 春节回家,我们的文化物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