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林燕平]骆驼巷村过春节:贴近农民生活脉搏
  作者:特约记者 林燕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2 | 点击数:11958
 

问题仍然存在

因病致贫

        春节期间,记者访问的骆驼巷村4户贫困农民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里都有重病人或残疾人。樊庄的宋家,有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儿,夫妇俩身体也不好;阳洼村的何家,有一个连吃饭都要让人喂的残疾妇人;刘庄的安家,丈夫半身不遂常年躺在炕上,媳妇智力残疾;刘庄的王家媳妇有癫痫病,隔两三天就发作一次,发作时口吐白沫、浑身抽搐。
        现在,骆驼巷村的农民大都加入了医疗保险,但是像这样的贫困农民依然看不起病,因为他们连上医院的钱都拿不出来。正月初一午后,阳洼村的祁家叫记者去看看他家的儿子,他家的儿子13岁的时候后背长出了一个大包,现在19岁了,包越来越大,已经行动不便。祁家说,南京医院可以手术治疗儿子的病,但需要10万元手术费,医疗保险在外地医院看病只能报销很少一部分,因为凑不上钱,孩子的病一直拖着,越拖越重。在西海固地区的山村,因病致贫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义务教育

        2006年“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绝大多数孩子都走进了学校,这次春节期间,记者在骆驼巷村走村串户,没有看见一个辍学的孩子。但实际上,山村义务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教育质量普遍下滑。据当地知情人介绍,自从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后,山区绝大多数孩子都上了学,不管考试成绩及格不及格,都可以照常升学,不允许留级。这次我碰上一个女娃,由于家庭生活负担过重,已经半年不上学了,但仍然保留着学籍。一些上初中的孩子,学习成绩差,不好好念书,一到初三就不用去学校了,照样能拿毕业证。

低保户

        这次春节期间,记者访问的4户农民家中,有两户不是低保户,即阳洼村的何家和刘庄村的王家。其中,刘庄村的王家两年前曾享受低保,但是由于超生,被取消了享受低保的资格。据村支书介绍,今年春节,政府慰问农民的名额给骆驼巷村9个,每户发一袋面粉、10斤油、200元钱。这9个名额分配给了不享受低保而生活相对贫困的农户,阳洼村的何家就是其中的一户。
        据了解,在西海固地区,根据每个行政村贫困程度的不同,享受低保的人口比例也是不一样的。在骆驼巷村,享受低保补助的人数不得超过全村人数的2%,前几年2%的指标覆盖不了骆驼巷村的贫困农户,为了平均分配,就采取了在贫困农户中轮流享受的办法,上半年给“东家”,下半年给“西家”。近两年,虽然改变了以往轮流享受低保补助的做法,但据记者的观察,仍然有个别贫困农户没有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危房改造

    在西海固地区,国家的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实施好几年了,但仍有不少生活困难的农户依然住在破旧的土坯房子里。樊庄村的宋家、刘庄村的安家,都是危房改造项目的对象,但是,危房改造的补助款必须要等房子盖好以后才能兑现。这样,对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宋家、安家来说,无疑是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本来,国家的危房改造项目是优先帮助贫困农民的,但由于贫困农民盖房子前自己拿不出现钱,使得不少生活相对富裕的农户早早享受了危房改造项目的补助,而生活困难的农户依然住在破旧的土坯房子里,这种现象越是在贫困的偏远山村表现得越突出。另外,比起山大沟深的村庄,临公路的村庄优先进行了统一的房屋改造,有些房子根本不是危房。

文化建设

         西海固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十分薄弱,农民在节假日除了喝酒、打牌、打麻将、看电视,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了。在偏远的山村,文化建设看上去并不那么紧迫,但实际上已经到了必须重视的程度了。我们现在一提到“三农”问题,注重经济建设层面的很多,而注重社会建设和人文建设层面的比较少,总认为把农民的收入提高上去了,农民的生活问题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就解决了。其实,先进的生产力从来都是有先进的文化作后盾的。农民和城市的居民一样,也有很多精神层面的需求和诉求,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沟通和理解,也更需要健康的文化去支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2-3 14:50: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峰]《荆楚岁时记》在日本
下一条: ·[汤颖]影像视野下的都市民俗与反思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