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耿占春]没有神话的仪式
  作者:耿占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8 | 点击数:12959
 
没有神话的仪式失去了一些理解和发生精神作用的契机。但仪式自身的功能得以继续发生作用。葬礼与祭礼就是一个仪式仍然有效的一个例证。事实上,人们至今也仍然不知道如何处理自身的痛苦,尤其不知道如何理解所发生的不可思议。死亡总是意味着一个反面的奇迹。不可思议的事情成为事实。死亡发生之处总是让幸存者处在非现实性之中,置身于幻觉状态。它的不可思议在于超出了理性的理解,超越了情感的接受。一切称之为奇迹的东西总是超出理解和期待的事物。一切奇迹都是“不可能”的现实化,与此同时,一切奇迹也都是生活世界的再次非现实化。一切奇迹都动摇人们思想的前提,把人们强烈地置于未知状态。一切奇迹都断裂了人们的思想逻辑。奇迹降临的时刻是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刻,也是人临近感知超出经验世界的时刻。而反面奇迹的危险之巨大,就是宗教的神灵也对其无可奈何,魔鬼就是这种反面奇迹的化身。因此任何仪式都不只是敬拜神灵,也包括驱鬼驱傩。
仪式及其背后的模糊神话此刻将被信以为真。这是一切非理性的信仰可能具有神秘真理的悲惨瞬间。而没有这种神秘的真理,事实将更加野蛮而不可承受。仪式为无可名状的痛苦建构了一个形式。丧葬仪式是一种无言的叙述,一种无言的哀悼,然而却具有明晰的表达形式。仪式把无法度过的时间、生活意义突然间彻底空洞化的时间重新组织起来,把纯粹痛苦的时间变成服丧时间,哀悼的时间,变成安葬、祭祀和祝祷亡灵的时间。死亡仪式组织起时间与意义的空洞。这个仪式不仅帮助幸存者度过生命中不可承受的时刻,把哀痛体验为哀痛之情,通过仪式使哀痛之情容入生活的意义。死亡仪式给哀痛之情一个必须遵循的表达形式,避免人们在此刻陷入精神分裂或疯狂。有固定程式的痛苦变的可以接受了。死亡仪式更重要的是把死者变成我们精神上的先世,或者祖先,变成佑护生灵的力量。死亡仪式确立了生者与死者的新型的认同关系。尽管我们已经不明白这些仪式的神话学本源,然而人们还得感谢这些仪式的安排。仪式从意义彻底空洞的边缘挽救了绝望之情。也许,一个生活在没有习俗环境、没有传统的现代社会的人,可能更愿意接受没有仪式的死亡。但仪式的存在对多数人、对于社会来说仍然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暧昧的慰藉。其中似乎仍然存在着一种暧昧的个人救赎的渺茫希望,个人关怀的承诺。
死亡仪式把微弱的神话信念的痕迹复制在仪式的每个环节,至今这些仪式仍然有一些可以理解的符号性,仍然剩余一些修辞,然而其语法却早已模糊不清。死亡仪式所陈述的事件是一个古老的神话。至今能够理解的只是这个神话的片言只语。守灵者点燃的长明灯,是接替了亡灵而亮?与“人死如灯灭”相反,长明灯可能意味着一盏灯的熄灭与点亮,或许还在照亮着亡灵的道路;擦洗了死者脸的水要由他的子女象征性的喝下,以示孝道?或是意味着代替亡故者饮下人生的苦水使亡灵在阴间少一些磨难?摔碎钻了眼的“牢盆”,也是盛放“苦水”的器皿,是减轻亡灵将要遭遇的诸神审判?在进入墓地的路上的一系列仪式,都似乎在暗示亡灵归去的路途,纸做的“奈何桥”象征着亡魂必经之路,亡灵最后回望人间的地方,披麻戴孝的子女举着象征死者灵魂的牌位穿过它,是为了送一程逝者或使亡魂安然度厄?十字路口或村口,是看不见的水与火、山与桥,每一个不同的地点,要点燃火炮或爆竹,是为了驱鬼,点化阴间的纸钱是送给十道地狱的鬼神们的贿赂,点燃象征另一阴间繁华世界的社火,死者生前享有或从未享有的亭台楼阁是祝福亡灵在另一世界不受饥寒。尽管我已多次参与这个大致相似的仪式,然而我仍然不能完整地叙述这个仪式背后的神话,不能清晰地知道仪式的每一细节的象征内涵。仪式的主持者或主祭如同神话表演的导引者,他是否还完全知道每一细节的象征意义,知道这一神话的全部秘密?也许,对主祭来说,对这个曾经是神话中的成员而言,死亡仪式同样已经从神话学下移至习俗。习俗是仪式的不假思索的产物,是仪式的通俗化意识,正如仪式是神话的通俗演示,习俗是神话的堕落,习俗也是神话的踪迹与重描。
即使遵循着乡村社会传统仪式,人的痛苦也会涨破了仪式的规范,人的痛苦难以受到没有神话信念的纯粹礼节性仪式的彻底规范。当然,这种规范还是给个人不能纳入形式的痛苦以充分的倾诉空间。相反,在没有真切的悲痛的情境之中,或者仪式中的情感因素逐渐淡化,仪式也退化为纯粹的习俗。就像一般有地位人家可以雇来哭灵的专业人群这一习俗,使仪式成为社会化的排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天涯》 2008年第02期

上一条: ·[叶舒宪]后现代的神话观
下一条: ·[耿占春]地方与叙述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郑甜甜]口头歌谣存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张赵]情感补充与风险防范:冀南地区的疾病叙事及仪式治疗实践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于佳卉]下山东请九郎:功能导向下烧香香卷的边界重构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
·[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肖慧]徽州鱼灯的仪式展演与互动传播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