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耿占春]没有神话的仪式
  作者:耿占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8 | 点击数:10872
 
与伟大事物的联系、与超自然世界的联系的意义已经消失了一多半。世界在变,然而危机依然存在。人们似乎既不愿意完全失去与超自然世界的联系,似乎也不愿意完全依赖于它,但人们终究不愿意失去与伟大事物的联系。超自然的位置一直半空缺着,即使皇权每年在封禅和其他大典中仍然一丝不苟地从事着这些仪式活动。民间也仍旧忙于社祭、腊祭和各种祖宗祭祀仪式。即使普遍感觉到伟大亡灵的空缺,人们还有一些模棱两可的圣人的教诲支持着仪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因此,一个充分理性主义的社会,仍然掷色子式的保持着它的神秘主义,不是信仰,不是神话,而只是其仪式。一个仪典化的社会。这是一个既无超自然信仰又无超自然神话的社会里僵硬的神圣性残余。没有源头的模仿自身变成了重要时刻行为的典范。一切都在刻板的、不解其意地重复着。伟大与神秘就是它令人不解其意,不明就里,却能够心甘情愿地循规蹈矩。这是一个伟大的仪典风格的社会。神圣与伟大事物的空缺似乎无妨于权力阶级实施其神圣而伟大的政治统治。仪式的神秘与排场已经辐射了社会空间,并构成了世界的秩序。权力和政治与其说是现实行为,不如说已是神秘的仪典化的超自然作用。
仪式在社会领域仍然存在,有多少政治仪式接纳了宗教仪式,模仿了宗教仪式的庄严形式。又有多少商业集会采纳了政治仪式甚至是宗教仪式。现代政治仪式拥有古代祭祀仪式的全部排场,甚至场面更为浩大。这是现代世界的一个秘密,由于在质上缺乏的一切都因为在数量、数字和体积上的极为庞大而得到了补救。现代政治仪式仍旧如此风行,看来社会既不缺少实在的社会危机和心理危机,也不缺少它祭祀神灵的现代变体。神位没有完全缺席,现代政治仪式也有自己的祭祀对象,比如国家英雄、权力奠基者。有名的和无名的,仅仅以某座纪念碑所象征的英灵替代了配享祭祀的神灵。在某些模仿神圣的需求极高的国度,为了政治祭祀的目的,它甚至永远不愿意摘下恶疾昭著的已故亡灵的伟大面具。正如在社会习俗领域,神话的破灭并不妨碍仪式残存下来。并且神化了仪式自身。这恰好符合现代社会政治权威由于合法性资源不足,而在精神支配与流通领域里的买空卖空的德行。
在风行神圣政治仪式的专制社会语境中,巴赫金批判性地研究了中世纪民间狂欢节仪式对现行秩序的颠覆性。昆德拉却在商业风俗和政治风俗画的可笑背景下涉及了这一主题,在小说《玩笑》中嘲笑性地描述了“国王们的骑马”这一民俗景观。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因袭的仪式是何种含义,演示了何种古老的民族神话。无知产生了新的神秘性,神秘感产生了价值幻觉。他们坚持从仪式中榨取其可以信用的民族习俗的剩余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俗救赎了退化的仪式,仪式与神话早已彻底分开,而与习俗混合。僵硬的、非情感化的和意识形态化的仪式,参与者的故作神圣与非人性化面具,过分的程式化难以克制地令人厌恶。
由于真实的社会情感与心理危机,现代社会也有它悲哀的特别需要仪式慰藉的时刻。那是一些集体和个人之间分享哀痛的时分,它自发地产生或套用仪式。人们经常看到的是在亡灵的遗容前,或在灾难的遗址默默地点燃蜡烛、献上鲜花。这些自发性的仪式承担了理性反应之后的大量心理剩余。这个世界是幸运的奇迹减少、邪恶与不幸的奇迹增加的时代,理性地回应仍然有其大量堆积在人们心中的剩余能量,如果没有适当的仪式,哪怕是带有个人色彩的仪式,对危机事态的理性回应无法消除那些无形式的情感。无形式的情感会带来深刻的心理危机。对社会来说也一样:一个共同体的悲哀事件之后,如果以“朝前看”的名义省略了哀痛,省略了剩余的心理的宣泄,或者故意抑制了哀痛情感的合法性表达,这个社会就会陷于更加难以康复的心理疾病。即使仪式不再是古老神话的演出,仪式也仍旧是社会化的情感表达形式,是一种具有巨大社会心理意义的能指符号。仪式是一种戏剧化的心理剧,它能够给予无形、不安的社会与个人的心理能量以可以“兴观群怨”的机缘,只要仪式仍然充满了人的情感,而不仅仅是官僚化和商业化的俗套。
 (耿占春,作家,现居海口。主要著作有《叙事美学》、《观察者的幻象》等多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天涯》 2008年第02期

上一条: ·[叶舒宪]后现代的神话观
下一条: ·[耿占春]地方与叙述
   相关链接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
·[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
·[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
·[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