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黄涛]论语言民俗情境的构成与功能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3 | 点击数:12611
 

 

[摘要]本文认为,民俗情境是语言民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民间语言的科学考察不能脱离其产生和运作的情境。语言情境分为文化情境与现场处境两个层次,二者共同制约和规定着语言民俗的形式与意义。
关键词:语言民俗;民俗情境;文化背景;现场处境
中图分类号:HO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0
 
语言民俗发生于具体情境之中。它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也为情境所规定。 
对民俗的情境性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古语说“一方一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都在讲风俗因情境而异。而“入乡随俗”这一成语则提出了情境对“民”的规约,要求“民”尊重俗的情境性,遵行特定情境中的俗。钟敬文先生所提出的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中,有一条“传承性和扩布性”,实际就是讲的民俗情境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时间或历史的纵向规定和空间或现实的横向规定。民俗因不同的时空条件而变异,也就是因不同的情境而变异。
所谓民俗情境,指民间文化传统规约下与特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处境。情境是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的交汇。历史传统储存在特定社区的民众集体的意识和记忆之中,它制约`规范着民众的活动,而现实因素又调整修改着历史传统,两个方面的会合`交融就是影响实际发生的民俗行为的主要情境因素。
情境的内容可分为文化背景和现场处境两部分。
文化背景指民俗事件发生之前在特定生活环境中业已存在的关于这个民俗事件的文化规约。生活环境主要指民俗事件所发生的环境,但有时还包括民俗行为人在个人历史上所曾经历过的另外的环境。比如一村民在其村落进行一项民俗活动,影响他的现场行为的生活环境除了这个村落之外,还可以包括他曾去打工的城市生活环境。而文化背景就既指村落中关于这项活动的文化规约,也包括个人所经历过的城市环境对这项活动的文化规约。它们共同对将要发生的民众活动起作用。一般情况下,起主导作用的是民俗活动发生地的文化规约。对文化背景的这种界定,不仅适用于分析群体的民俗行为,也适用于分析个体的民俗行为;既适用于分析历史传承的民俗事象,也适用于分析现场发生的民俗事件。
文化背景存在于特定社区的民众集体和特定民俗行为个人的意识之中。这种文化背景或文化规约,是一种“民众知识”。民众知识包括集体知识和个人知识。集体知识是一个社区内所有成员共有的关于民俗行为的文化规约。这种共同拥有的规约形成一种模式,对个人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个人知识指个人对集体规约所实际理解和接受的部分,还有他在其它社区所经历过的其它类型的规约。在村落里,如果一个村民曾在城市打工相当长的时期,那么他的个人知识既有与集体共同的部分,也有异于集体知识的部分。还有一种情况,个人如果受到不充分的集体知识的灌输,那么他的个人知识就弱于集体知识,就会导致不合模式的行为,即村民所称的“不懂事”。集体知识是共同的,导致集体行为的模式性类型化;个人知识互有差异,导致个人行为在类型化基础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黄涛的博客 2009-01-01 08:51:02

上一条: ·[赵德利/孙新峰]关中西府庙会的调查与文化思考
下一条: ·史语所与中国西南民族调查
   相关链接
·[王祥 孙剑艺]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罗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觉表征与认同重塑
·[黄涛]语言民俗学·[乌丙安]民俗语言学的创建与拓荒
·[赵李娜]地缘战略、学术响应与资源转化·[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
·[鄢玉菲]端午“五色丝”背后的文化因子·粗话脏话该不该进方言档案?
·[阙岳]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
·[宋生贵]民族艺术的乡土情结及当代际遇·董树人:北京方言像胡同一样消失很快
·[高有鹏]透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节日·[黄涛]20世纪50-70年代流行语:政治文化对民间文化的超强渗透
·[柯杨]文化背景·方言与其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