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古清生]荆楚的年风
  作者:古清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3 | 点击数:3232
 

·春节笔谈·


    过年三大事:祭祖、吃喝和放鞭炮。过年祭祖,我看各地皆同,理论上人人有先人,没有谁像孙悟空一样来自一块大石头,所以,祭祖不算某一地的年俗。那么,吃喝呢?吃喝也一样,没有哪个地方过年不吃喝,道理在于大家都热爱吃喝,因此吃喝也算不上某一地的年俗。放鞭炮居然也一样,中国人都爱放鞭炮,制造一些连续性的巨响,并辅之以烟花。
    这么说来,年俗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大同小异,主要是祭祖的方式不甚相同。在湖北这块土地上,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战争。三国时期,鄂东南因战争而死的人多,现在世世代代生活在鄂东南这片土地上的人群多由江西移民组成。可是,太公没有移民,太公仍然呆在江西老家。所以,年前年后,这里会有祭太公的长队,用门板抬着杀好了的整猪,挑着五谷或者其他东西,敲锣打鼓,吹起唢呐,放着鞭炮,走上祭太公的漫漫征程。
    如果今年湖北这边祭太公的队伍回到那遥远的老家,那么明年江西老家的队伍要回祭,作为子孙辈,这边有太伯、太叔,总之要做一个回祭,这都属于盛大的祭奠。小的祭奠,如上山去祭祖父母和父母的,只是烧了纸,在山冈上燃起一缕青烟,放了鞭炮,烧香叩头,然后悉数将祭奠的鸡鸭鱼肉带回,进行深加工的烹饪之后围桌吃喝。男人们大凡如此,要将一年“欠饮”的酒一次性补上。且慢,年饭上的饮酒,倒也斯文有加,一家人吃来吃去,说着同时吃着,图的是一个团圆。真正的豪喝海饮,要到了正月初一以后,以拜年的名义将喝酒的“事业”进行到底。女人们不大喝酒,她们喜欢穿衣,鄂东南这块土地上的女人们,悉数喜欢大红大绿,鲜艳而张扬。
    放鞭炮是孩子们的事情,男人们参加的时候,那一定是舞龙灯的队伍来了。舞龙灯的队伍来自各地,近年来也有商家参与其中,为的是做品牌推广。舞龙灯的队伍以男人为多,间或也有女的舞龙灯队伍。我喜欢看舞龙灯的队伍,男人白衣、白裤、白头巾,女人红衣、绿裤,脸上抹红,还有艄公划船,河蚌、媒婆一干人等。媒婆一定是男人装扮,脸上点着黑豆大的麻子,摇着破蒲扇,走路一扭一扭的。艄公划船,渔夫捕蚌,渔夫是执了网的,河蚌内是一女人,肩披巨大的蚌壳,与渔夫对抗。
    有些舞龙灯的队伍,实力雄厚,双龙或三龙并进,龙长数十节。谁家的鞭炮放得猛烈,或者又送若干条香烟或红包,那龙要舞好长一阵子,特别是龙头要向他家分时段点三下。舞龙灯,在湖北是一种盛大的庆典,锣鼓震天,鞭炮轰鸣,烟花飞溅,一直要到了正月十五才消停。我那叫做孔雀苑的居民小区,有半个月的时间,都沉浸于如此的热闹之中。然走到乡野,看人家的村庄,亦鞭炮时时响起,村庄之间的舞龙队伍,彼此串联,绝对不能省了力气。看那虎背熊腰的青年,也仿佛要将积攒了一年的力气使出来。乡村的舞龙,与都市的舞龙略有小异,他们讲究不要在路上碰头,碰头必有一战,这个民俗不知是何年传下,然而至今有效。那支撑龙灯的棍棒,是可以抽下来的,抽下来飞舞的棍棒,加上有了习武的身架,可以抡得飞转。
    过年的真正主人,其实是孩子。他们守岁到下半夜可能没精打采,然而到了天亮,就飞奔了出去,放鞭炮,放烟花,结成群地喧闹,罢了就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有好吃的还有压岁钱。他们都有小小的存折,这一笔储蓄,足够他们挥霍半年。
    湖北这地方,平原与丘陵地带,年饭讲究必须有条全鱼。全鱼是整条鱼炸的,不吃,留着,谓之年年有鱼(余),有好吃的吃不完啊,这让人发挥想象。然而,在湖北的西北高山,却要有一个大盘,搁一个猪头和一个猪尾巴,表示有头有尾。这是一种全部的表达,高山人少吃鱼,然而办年货这样的事情,积极性却甚于平原地带,我在西北高山上,离过年五十多天就听他们说办年货了。
    年,总是令人牵挂的,谓之年年过年年年过,辞去旧岁迎新年。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2009-1-22 14:58: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邸永君]牛年再说牛
下一条: ·陈勤建:从传统上讲春节要做近60件事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