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新华调查:春节 从旧年俗到新年俗的变迁
  作者:记者 沈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8 | 点击数:5465
 

 

    新华网武汉1月25日电(记者 沈翀)春节不仅是一般的农业节气,还是旧历新年的开始,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正如鲁迅先生小说里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是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祭灶、贴年画、放鞭炮等热闹的传统年俗正是这种“新年的气象”的体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旧的年俗逐渐式微甚至消失,新的年俗产生取而代之……

    正在消逝的旧年俗

    传统上,从二十三过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完整的一个年过下来得个把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约定俗成地祭灶、扫尘、穿新衣、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大人们还得向晚辈发压岁钱。

    湖北作家徐鲁描绘儿时过年的情景时说,“在我的记忆里,过去的年节,简单而又热闹。只要时令一进腊月的门槛,就有点忙碌着要过年的气象了。首先是腊鼓敲响了。平日里难得听见牛皮鼓声,一入腊月,十里八村的鼓手们便忙活开了。五人一伙,八人一组,鼓、锣、钹、镲、铙……所有的锣鼓家什儿无论新旧,全都派上了用场。锣鼓一响,一群群看热闹的小孩子就疯了一般地跟着锣鼓队呼啸而去了。大人们就开始忙活着筹集东西,宰杀‘过年猪’,等着‘祭灶’了。”

    刚进入而立之年的湖北少儿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黄洁回忆说,小时候,过年是大事,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收压岁钱,可以吃一年中菜肴最丰富的年夜饭,一个春节过后总盼着下一个春节早些到来;现在,过年更像一个需要走亲戚的长假,期盼的原因变成了多休息几天,全家有个团圆的机会。

    年长的徐鲁、年轻的黄洁都见证了春节众多传统年俗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年画、剪纸面临人们的审美情趣改变和市场萎缩冲击而急剧衰退;春联因热衷的人数寥寥变得景象萧条;炮竹因为安全和环保问题而遭禁放;年夜饭则被消费观念改变得走出人家移师酒店。

    黄洁说,至于过去重要的腊月二十三祭灶活动,因为城市里已经没有了柴火灶,厨房里只有煤气炉,想祭灶也不知该把灶君的画贴在哪里;腊月二十四“扫尘”,大家都还在上班,找一个小时工帮助打扫卫生已经算对得起这个年了;穿新衣,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平常就可以购置新衣,过年时穿新衣的喜庆早已没有。

    年俗也在“现代化”

    随着旧年俗的式微消失,现代化的新年俗替代而起。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总结近年来出现的新年俗包括,大年三十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

    在北京工作的武汉市民吴迪今年34岁,看“春晚”的历史已有26年,为了讲究更好的收视效果,1月24日拿着年终奖急急忙忙到家电卖场购买了一台大电视。他说,央视“春晚”已经陪伴家人度过了20多个除夕之夜,成了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的固定节目,小时候电视节目少,觉得“春晚”真好看,现在年年看年年后悔,但下一年还是会看。

    29岁的王小默在武汉一所高校任教,自从有了手机大年三十早上总要将两块电池充满电。她说,过去,亲戚朋友间得挨家挨户走动,花整整一天也许只为给一个亲戚拜年;有了电话,大年三十、大年初一电话铃声不断,亲戚朋友间在电话中互相说些祝福的话;买了手机,每年收发拜年短信上百条,一块电池根本不够用。

    网络对年俗的改变更大。在网络上,你可以虚拟包饺子、虚拟放鞭炮,可以视频拜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博客拜年,通过视频看到对方的神情,互道一声“珍重”。每年春节在加拿大温哥华留学的陈婉不必再赶回家,只需给家里挂个视频电话,就可以让爸爸妈妈听到她的声音,看到她给自己做的春节大餐以及刚刚收拾一新的宿舍。

    新旧年俗都承载美好心愿

    从体现浓浓“年味”的旧年俗到体现快餐文化的新年俗,年轻人从容面对,年长的老人还沉浸在怀念之中。34岁的吴迪说:“只要过得幸福、舒服,何必拘泥过去的老一套”。而他的已是耄耋之年的爷爷总会提前好几天开始准备年夜饭,一定要全家围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扫尘、放鞭、守岁样样都照老规矩办。

    面对新旧冲突,冯天瑜教授解释,年俗指的是人们行为方式中约定俗成的做法,是一种行为文化。影响它的最主要因素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新的生活方式自然会产生新的年俗习惯,但是无论新旧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过节的文化气氛。

    他认为,春节新旧年俗的嬗变原因还是因为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家庭越来越小型化,过去多是大家庭,兄弟姐妹、祖孙几代组成了一个家庭“社会”,年俗的发生有了根基,现在多是三口之家,家庭“社会”萎缩,旧年俗的发生没有了场合,自然会慢慢淡出。

 冯教授说,农耕时代的旧年俗体现了家的温暖,现代社会一方面是“天涯若比邻”,另一方面却是“比邻若天涯”,与其说是怀念单个旧年俗,不如说是怀念旧时那种温暖的感觉。但是有些东西随着时代会自然淘汰,生活方式变了,要强求留住某种生活方式也没有必要,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建立健康、积极的新年俗。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9年01月26日 07:34:3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全球同庆中国年 春节走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
下一条: ·怎样过年才有“味道”?中大发起岭南春节习俗调查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
·[裘兆远]从家堂看太湖渔民俗信的变迁·[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陈姵瑄]江南总管传说的叙事策略及变迁动因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