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王杰文]传统节日:只是一种文化理想
  作者:王杰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7 | 点击数:4414
 

 

    每逢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人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议论,“现在过节越来越没有过节的意味了”,言下之意是,相去不远的过去更有传统节日的气氛,仿佛那个“相去不远的过去”就是固定不变的、理想当中的“传统”,其语气中弥漫着一种化解不开的不满与无奈,体现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怀旧思绪,而这样的感叹又往往会获得众多听众的附和。

    在民俗学中,介绍所谓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是通过罗列的方式,枚举诸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除夕等节日来加以介绍的。民俗学家们习惯于把全国各地、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节日习俗捏合在一起,拼凑出一个传统节日的“理想型模式”,并命名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因此,所谓“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的、固定内涵的文化形式,更多的是一种由民俗学家们创造与发明的文化理想形式。

    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狂欢期

    以中国的传统年节为例,仅就中国北方的风俗而论,这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最晚应该从腊月二十三算起,最早至正月十七才结束。俗语说,“忙腊月,闲正月”,春节正处在去年腊月和来年正月这两个时段的中间,成为“忙”与“闲”两种生活状态的分界线,整个年节就由两种互相矛盾的时间状态构成一个完整的时段。在这一时段里,民众的生活方式是独特的,这是一种区别于日常生活状态的“非常态”的、处于新年旧岁之间的一个“阈限期”(即转化阶段)。

    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看,节日仪式的转化阶段经常允许甚至提倡“反常的”行为活动,比如狂欢化的狂饮暴食,放纵的消费与休闲玩乐;从个体心理体验的角度来看,节日仪式中的个体或者群体经常会体验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这时,社会界线与等级悬殊被暂时悬置起来,人们暂时地体验到一种平等的“我与你”的互动状态,这种节日仪式活动,不仅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建构文化与身份认同,还可以疏导社会矛盾,给人们提供合理的发泄渠道,最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文化反思自身的手段。总之,节日仪式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如何获得现代意义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至少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传统的节日仪式渐渐地被边缘化了。现代化的进程意味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传统的农业时序、自然物候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亲密关系正在经历着解体的过程,二者之间的文化意味也正在被现代社会所遗弃。总之,中国传统的农事节日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经济的与文化的基础正在解体。虽然具有浓厚怀旧情结和民族主义情绪的人们怀恋、赞美、理想化并哀悼传统节日的逝去,所谓的民俗学家们也因此竭力号召全社会保卫“传统节日”,然而,笔者以为,在对节日(不只是传统的节日)的体系、结构、功能、过程与意义仍不甚明了的情况下,仅凭个人臆测就妄加评论,实在是要不得的。

    民俗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建构一种固定不变的“文化传统”,可是,学界目前的共识是,传统只是一种被发明的东西。既然传统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一种创造与发明,那么,更重要的问题也许是,“民俗学家们为什么要发明传统”?是谁需要“这种被发明的传统”?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传统文化如何被结合进现代生活并获得意义”?既然节日仪式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建构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主要方式,那么,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在现代中国国民日常生活当中地位的变化不正是这种身份认同变化的体现吗?某些人选择西方的、现代的节日,而不是中国的、传统的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表征,既是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导致现代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节日仪式的重要功能不只存在于“神圣的节日仪式”当中,也存在于“世俗的日常生活”当中。现代社会中多元化的文化“基因库”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体验仪式感的机会,比如看电影、打游戏、旅游等,这日常的、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也在某种意义上冲淡了人们对传统节日功能与意义的重要性的认识。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09-01-13 13:5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薛涌]中国人的节日焦虑因何而来
下一条: ·[李传军]论元宵观灯起源于西域佛教社会(一)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王晓涛 朱吏]传统民间文学的现代意义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