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刘锡诚]哈尼族的“埃玛突”与古代的“社”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26 | 点击数:23174
 
(三)社的社会功能
古代,原始部落集团以其同一的图腾信仰而设立一个大的社,从而把许多小的部落团结在一起。因此,社就成为一个大的部落集团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主要因素。由于种种原因,部落集团要划分得小一些,从而就相应地分封一些小的社。这些小社,可能仍然以原来的图腾神为自己的社的社神,也可能另立一个新的图腾神作为新部落或村寨的社神。从历史记载来看,天子有天子的社,诸侯有诸侯的社,就是这个道理。汉蔡邕撰《独断》:“天子之宗社曰太社,天子所为群姓立社也。天子之社曰王社,一曰帝社。古者有命将行师,必于此社,授以政。《尚书》曰:‘用命尝于祖,不用命戮于社’。”所谓太社就是群姓之大社,是图腾的集合体,是合并了原来不同图腾的部落的集合体;建立这样的太社的目的,是为了使各个小部落之间发生更为密切的关系。而在太社所联系着的大部落集合体之中,有些被包括进来的小部落并不甘心听命于大部落的图腾,这时,他们便会各自立自己的图腾神于各自的社。王社则不过是天子自己小家族的社。我们在现代哈尼族社会中见到的村寨及其埃玛突,已经是晚近所形成的社。这些社--埃玛突的形成,有可能是从大的太社分封出来的,也有可能是在同别的部落、别的村寨或别的势力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他们新设立起自己的图腾神--寨神树、寨神石,仍然不过是为了团结和发展自己的部落、村寨,防止外来的力量的侵袭。他们在举行埃玛突祭祀时所建的寨门,所举行的驱鬼活动,等等,其驱除和防止的恶势力,有可能是来自自然界的威胁,也有可能是来自部落或村寨之外的敌对势力。
在部落或村寨之内,社也起着重要的社会整合和协调作用。哈尼族的埃玛突祭典中“咪谷”宣布的那些祭词一类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向本部落和本村寨的成员宣布要大家遵守的规约。由于“咪谷”一类人物肩负着沟通人神之间的重任,所以这些规约无疑又是以神灵的名义宣布的,是任何人都不敢违抗的。在许多民族中,违反村规族规的人,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罪行严重者甚至要被赶出村寨去,不许人们同他讲话,几年中过着寂寞而冷酷的生活。
古时,一个部落消灭了另一个部落,那个被消灭的部落的社便成了亡国之社。对于亡国之社所采取的措施是相当严酷的。《礼记.郊特牲》:“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论衡》:“亡国之社,屋其上,栈其下,绝于天地。”意思是在亡国的部落的社上面盖一间屋子,使它不能见天日,不能通地气。这亡国之部落,往往被认为是外来的邪恶势力。
社还是部落或村寨成员中间发生的纠纷的听断裁判所。《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注:“阴讼争中篝之事以触法者。胜国,亡国也。”男女之阴讼,都要拿到这里来听断!
(四)祈祷天象之所
《吕氏春秋》:
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崐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崐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关于这个故事,《文选注》引《淮南子》、《尸子》、《帝王世纪》等书中都有记载,只是大同小异而已。商汤自洁、斋戒、剪发、断爪,然后跳到燃着熊熊大火的柴堆上,以身为牲祈雨的仪式,是在桑林之社举行的。江绍原先生考证说剪发断爪有巫术意义,不在本题论列范围,暂且不赘。在社地举行仪式,祭天之举,历史上多有记载。《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文公十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庄公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社。”昭公十八年:“七月,郑子产为火故,大为社,拔禳于四方,振除火灾,礼也。”
哈尼族的埃玛突祭典里也有类似的以自然天象为崇拜内容的仪式,与古代祈雨、禳灾的社祭相类。祭水(井)神、祭火神(迷胜胜)、祭天神(摩咪罗),都属于这类活动,都是埃玛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祭祀天神时,还要在祭坛旁边升起一堆火,全寨成员不分男女都要对着祭坛叩头求福,与古代求雨的仪式是十分相像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8-12-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真]宗教仪式与灾后心理治疗
下一条: ·[马昌仪]原始返祖:灵魂回归的一种途径
   相关链接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
·薛梦潇:《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白永芳:我的民俗学之路
·刘镜净:《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张多]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张多]阿迷车:一种哈尼族“民歌”的日常生活实践
·[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王亚军]哈尼族白宏人棺木画的文化内涵探微
·哈尼族:联系中国与老越泰缅四国的纽带·[马翀炜]村寨主义的实证及意义:哈尼族的个案研究
·[徐义强]哈尼族宗教艺术遗产《斯批黑遮》的疾病认知体系探究·[张多]让你的身体熟悉这片土地
·[张多]口承神话的叙述体系、叙事指向和传承场域·[于敏]论哈尼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意识
·[孟丹丹]从《窝果策尼果》看哈尼族的生态观·[王清华]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
·[杨多立]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生态文明系统·[张世富]80年代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四个民族心理调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