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刘锡诚]哈尼族的“埃玛突”与古代的“社”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26 | 点击数:23172
 
社既然作为祭祀的圣地,所祭何神?《礼记.郊特牲》:“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南乡于北墉下,答阴之义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 ,而国主社,示本也。唯为社事,单处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 盛。所以报本反始也。”这里只是说社是祭地的,并没有确指祭祀什么神灵。《礼经考索》说:“或问社稷何神?曰土谷之神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生,祀之所以报本反始也。”这里所祭的是土谷之神,这土谷之神当然既可以解释为土地神,又可以解释为农神。可见,最早的社是没有确指的神格的,社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才有了社主的。《春秋左传》里说:“后土为社稷”。前引《国语.鲁语.展禽》里那段话一连列举了三个农神:烈山氏之子柱--神农;能殖百谷、死为谷祠的弃--稷神;能平九土的共工之子后土--句龙。把后土作为社之社主,看来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其实,即使在当代,供奉和祭祀土地神也仍然是相当普遍的。祀祭土地神的目的之一,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庄稼丰收。《周礼.小宗伯》云:“社之日,莅卜来岁之稼。”又曰:“社祭土为取财焉,卜者问后岁稼所宜。”也是这个意思。
持祭祖说者的根据是:
《毛诗序》:“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良耜,秋报社稷也。”孝经援神契》:“仲夏获禾,报社祭稷。”案,社祭一岁研三,仲春命民社,一也。《诗》:“以社以方,谓秋祭二也,孟冬大割,祀于公社三也。”《白虎通》:“社稷者,得阴阳中和之气,而用尤多,故为长也,岁再奈何?春求秋报义也。”观上所记,社,年或春秋二祭,或春秋腊三祀,而《孝经援神契》则更有仲夏之祀,实则社即五祀。《传》曰:“社稷五祀之本。”《月令》:“孟冬之月,腊先祖五祀。”注:“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其先祖也。或曰:猎者接也,新故交接也,故大祭以报功也。”《月令》文先祖五祀并举,而注文或惟释祭祖,或惟释报功。可见先祖五祀本无所别,祭先祖即祭社,亦即祭五祀,所谓五土之神也。《月令》:“春祀户,夏祀灶,秋祀门,冬祀行,夏祀中 。”案以余文字新解作释,户、门、行都为旌旗,灶则为蛙黾,祭灶即祭图腾祖,中〇为土神即社神,图腾祖即祖神亦即社神,五祀之源,实为五土之神,殊为可信。⑸
从哈尼族村寨中的“埃玛突”的祭祀情况来看,其性质大致属于后者,即整个村寨既在此敬奉主管丰收的大地之神,也敬奉祖神(包括建寨的祖先和远祖)和其它神灵。他们供奉的寨神埃玛突,是他们传说中的英雄,也是他们的大地保护神、村寨保护神和生殖神。哈尼人每年春季举行的埃玛突祭祀活动,归结到一点,就是希望在埃玛突的保护下,庄稼能够丰饶,人畜能够平安。从“社”和“埃玛突”的出现来看,它们都是产生于农耕社会之中,祭祀农神自然属于题中应有之义,因而属于农耕社会典型的信仰遗俗,这似乎是无可怀疑的事实。但人们的信仰常常是模糊的,不可能是单纯地崇奉地神,而把祖先神从他们的信仰中单独分离出来。实际情况也显示了这一点。哈尼族学者李克忠先生提供的绿春县车里村的埃玛突调查资料和他的结论也证明了这个论点。他所调查的该村祭祀活动的第二项即是祭祖、祭地神“咪松”和祭寨神“昂玛”:“上午九时许,各户舂糯米粑粑,家庭主妇捧着两个盛有酒、粑粑、茶三个碗的饭盒,到家庭主妇床前,象征祖灵居住的小笼子前献祭,一碗代表粮食,二碗代表人,愿人丁兴旺,三碗代表畜群,保佑六畜兴盛,财富不断,三块粑粑也分别代表人、财、畜,然后又到房门背后祭母系祖灵。”⑹民族学材料证明,社祭之日所祭之祖,系他们的图腾神或曰感生帝。在原始阶段上,一个部落、一个支系的人们,之所以能团结与生活在一起,能够抵御外来部落势力的侵害,保持内部的协调,主要的是靠图腾神而得以维系。而构成社的那些因素,如社神、社树、社石,都是图腾信仰的遗迹。民族学家李则刚说,社之所属的社神、社树和社石虽然是图腾信仰的遗迹,但总体说来,社却是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代替图腾的事物,其性质与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一样,是血缘加地缘的宗法社会的维系物。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8-12-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真]宗教仪式与灾后心理治疗
下一条: ·[马昌仪]原始返祖:灵魂回归的一种途径
   相关链接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
·薛梦潇:《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白永芳:我的民俗学之路
·刘镜净:《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张多]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张多]阿迷车:一种哈尼族“民歌”的日常生活实践
·[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王亚军]哈尼族白宏人棺木画的文化内涵探微
·哈尼族:联系中国与老越泰缅四国的纽带·[马翀炜]村寨主义的实证及意义:哈尼族的个案研究
·[徐义强]哈尼族宗教艺术遗产《斯批黑遮》的疾病认知体系探究·[张多]让你的身体熟悉这片土地
·[张多]口承神话的叙述体系、叙事指向和传承场域·[于敏]论哈尼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意识
·[孟丹丹]从《窝果策尼果》看哈尼族的生态观·[王清华]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
·[杨多立]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生态文明系统·[张世富]80年代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四个民族心理调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