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刘锡诚]哈尼族的“埃玛突”与古代的“社”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26 | 点击数:23171
 
“埃玛突”与“社”之比较
综观哈尼族的“埃玛突”,与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社”是很相似的,甚至可以说,“埃玛突”就是古代的“社”在当今的遗留或活化石,尽管这种遗留在其它地区也还存在着。
(一)社的性质和所祀对象
社是什么?是古人祭祀的场所,是村庄的雏形。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社和社祀的记载很多。关于社的性质和作用,历代也有许多学者论述过。一般认为,社是祭祀地神、土谷之神或五方之神的场所。也有人认为,社不仅是祭祀地神、土谷之神或五方之神的场所,而且也是祭祖的地方。⑷
持祭地神、土谷之神或五方之神说者,所根据的材料大致是:
《周礼.肆师之职》:“二十五家为社,各植其土所宜木。”又《周礼.小宗伯》:“社之日,莅卜来岁之稼。”注曰:“社祭土为取财焉,卜者问后岁之稼。”
 
《通典》:“社者,五土之神。”案,五土乃地官。《周礼.地官.大司徒之职》有解释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设其社稷之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
 
《礼记.郊特牲》:“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献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 ,而国注社,示本也。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 盛。所以报本反始也。”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国语.鲁语.展禽》:“共工之伯有九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正义》解:“社为五土之神,能生万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昭公二十九年,后土为社。”
 
《白虎通》:“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故封土为社而祭之,示有土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8-12-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真]宗教仪式与灾后心理治疗
下一条: ·[马昌仪]原始返祖:灵魂回归的一种途径
   相关链接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
·薛梦潇:《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白永芳:我的民俗学之路
·刘镜净:《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张多]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张多]阿迷车:一种哈尼族“民歌”的日常生活实践
·[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王亚军]哈尼族白宏人棺木画的文化内涵探微
·哈尼族:联系中国与老越泰缅四国的纽带·[马翀炜]村寨主义的实证及意义:哈尼族的个案研究
·[徐义强]哈尼族宗教艺术遗产《斯批黑遮》的疾病认知体系探究·[张多]让你的身体熟悉这片土地
·[张多]口承神话的叙述体系、叙事指向和传承场域·[于敏]论哈尼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意识
·[孟丹丹]从《窝果策尼果》看哈尼族的生态观·[王清华]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
·[杨多立]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生态文明系统·[张世富]80年代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四个民族心理调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