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袁学俊]七月七:民间节庆文化的抢救
  作者:袁学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0-09 | 点击数:4051
 


    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从今年春天开始,反复大声呼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响应。我们河北省文联、石家庄市文联在省市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策划组织30多家企事业单位举办了一次有规模有声势的“中国河北·省会七月七爱情节”,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新华社、新华网、银河网、香港的文汇报和世界日报网、30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报道了此次活动,燕赵都市报、石家庄日报等6家报纸发了专版(专号);美国华侨和国内十五个省区市的诗人、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活动。数以万计的城乡人民在这次系列活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文化热情和政治激情。许多中老年人用亲身经历诉说他们老夫老妻的爱情忠贞、养儿教女的经验或离异的痛苦,许多青年人述说着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通过开幕式、游览鹿泉抱犊寨牛郎织女传说地、上山观双星、七夕文化研讨会议、爱情题材作品表彰和书美摄展览、十大巧女表彰和钻石婚、金银婚十佳表彰及东北二人转专场演出、电视台专题讨论等等形式,弘扬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七夕文化传统,讴歌了牛郎织女忠贞的爱情,唱响了“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旋律,宣传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此前此后,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以石家庄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热门的“爱情”话题,人们对中国的婚爱观和西方爱情观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的婚爱观是讲信用、负责任的,西方情人节的含义是复杂的、含混的。大家普遍认为七月七的文化精神不是什么粗俗落后,而是人类早已有之的神圣的婚爱文明。

  牛郎织女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还有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在国际上影响是很大的。而牛郎织女故事出现最早。据日本西村真次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判断,认为它在新石期时代后期就已经产生。钟敬文、周作人等人也认为这个观点是可取的。从文字记载来看,《诗经》中的“大东”一首就描写了牛郎织女两颗明星在天上的表现,到西汉时就形成了七夕节(乞巧节)。这是民间爱情神话故事形成全国性重大民间节庆的唯一一例。

  这个故事的内涵是丰富的。一是反封建、反天条,反陈规陋俗。本来说,人神不能通婚,仙凡不能同居,但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生儿育女,美满幸福。二是告诉我们,要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要做划天河的王母娘娘,也不要朝三暮四。在故事中,王母娘划天河把二人隔开,但他们据理力争,被恩准逢七相会,可是小燕子传错了圣旨,变成一年一度相会。它意味悠长地歌颂了牛郎织女忠贞的爱情。三是把生产劳动神圣化。牛郎和织女都是劳动人民的代表,连老黄牛也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和助手。四是老黄牛形象也是可贵的。它让牛郎吃它的肉成了仙,披上它的皮能够上天。它是牛郎的保护神,也是智慧的化身,自我牺牲成全他人的榜样。五是母性崇拜,女神崇拜。牛郎织女故事的核心,是歌颂心灵手巧的天仙织女,所以人们才向她乞巧、乞美(乞俊色)、乞婚、乞子以及乞福乞寿等。这则故事的产生,是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生活的反映。牛郎是放牧狩猎者,也可以看作农耕者,织女则是养蚕缫丝纺织者、手工业者。他们的爱情,是劳动者的爱情,他们的婚姻是自主的婚姻。在题旨上,它是和当代社会法制相吻合的。与西方的情人节相比,它是中国化的,在人民群众中根基是十分深厚的。至今,在台湾和日本等地,大家都要过七夕节,包括零散小食品都和牛郎织女相关。我们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节的发源地,绝不可把这一古老传统忘掉。正如专家、学者们所说:忘掉传统优秀文化就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

  通过这次省会首届七月七爱情节活动,使我们看到民间节庆文化活动同五一、国庆等节日一样,充满着文机和商机。从文化角度来说,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可以推动诗词、对联、书法、美术、雕塑、摄影、戏剧、影视等方面的创作,推动大规模的文艺展演活动开展,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养各种各样的文艺人才。从经济角度来说,我们就要把文化看成一种重要资源,因为文化本身是有它潜在价值的。搞文化产业,节庆文化产业,不但可以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而且它是一种无烟工业,相关的旅游业、工商业,都可以和七月七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民间式的、欢天喜地的、购销两旺的经济文化节日。烟酒糖茶、旅游用品、服装、首饰、化妆品、箱包、家具和各种商品都可以围绕婚姻爱情而展开销售活动;汽车、火车、飞机、旅店、剧场、公园、景点等都可以充分利用。可以说,传统节庆文化大有可为。包括每年的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端午节等都是具有文机和商机的。而且,都是可以结合时代内容,不断与时俱进的。要学一学日本和台湾,把七月七过好。我们没有理由把它们丢掉,我们要让老树开出新花,结出新果,并且增加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使中华民族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保持民族文化本身的鲜明特色。

  我们认为,要抢救民间节庆文化,就要首先恢复必要的节庆形式,充分挖掘原有的节庆文化内容,同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从而把七月七爱情节活动年年岁岁搞下去。按照冯骥才同志的设想,今年就应该搞成全国性的,只是时间仓促未能如愿。但他为这次节日题了词:“若向爱情求真谛,且问牛郎织女星。”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也为之题了词:“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七夕爱情节必将成为中华儿女永远的佳节。”著名诗人贺敬之、九十高龄的文化专家贾芝先生等也都打来电话表示热烈的祝贺。著名民俗学家、东北师大教授汪玢玲则在研讨会议上提出:一定要搞成中国的情人节。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一定要把七月七活动和各种民间节庆活动搞得更好,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来源:袁学骏著:《与时文存》,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杨秀]黔西长角苗节日文化变迁的两个案例*
下一条: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