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中秋节志
  作者:张勃 荣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4 | 点击数:31344
 

  (二)祈育子嗣

  中秋正值秋成时节,民间在对神灵酬谢的同时,也祈求着生殖的力量。如祭月所用的瓜果供品,西瓜、葡萄、石榴、枣、栗子、豆角等,都蕴含着多子的寓意。此外,是日民间还有其他祈子活动。

  1、走月亮。同样是中秋月夜出游,妇女的“结伴闲游”则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即祈育祈子。中秋夜,妇女盛装结伴出游,称为“走月”、“走月亮”或“踏月”,上海则称之“蹈月”。有时在月下游走,往往走到鸡鸣时方才回家。在江苏南京,盼子的妇女中秋夜走至夫子庙游览,然后过桥一行,据说可以求得子。近代湘潭一带的中秋游宝塔习俗,也与“走月”一样,祈求着人类的生殖与健康,当地传唱歌谣:“八月十五游宝塔,带起香烛敬菩萨。老人家青头发,后生子有财发,堂客们生个胖娃娃,满妹子对个好人家。”


  2、摸丁、摸桥桩、摸铁叉。除了单纯的游走,妇女还走至某地触摸具有神力的象征物以祈子。在上海嘉定,中秋夜,婚后未育的妇女踏月行至孔庙,摸门上圆木,谓可得男,称“摸丁东”。在江西南昌,城中妇女暗数高桥桥桩,以为宜子。江苏民国二十一年《新京备乘》载:“又,铁厂桥有大铁矛,二叉陷于土,一叉在上,相传为三宝下西洋故物,不知何时移此。当中秋夜,妇女无子者亦多往抚摩为宜男兆,不知其起于何时。”

  3、摸秋、摸青。在南方,婚后长年不育或求子的妇女,于中秋夜潜入别人菜园,偷摘瓜、芋、青菜等,以兆生子,称为“摸秋”。在福建崇安,妇女入园偷芋头,在月下煎食,谓令人有子。江苏南通的未育妇女则往往在他人摆设的供品中偷取芋头,带回家吃掉,以此求子。在江西南昌,少妇于夜深人静时偷拔邻家的瓜菜,用衣襟裹着带回家,称为“摸青”,也兆生子。安徽地区的妇女联袂出游,遇菜园就偷南瓜。在上海奉贤,则是由丈夫去“偷子孙”,将偷来的南瓜藏在被窝里,让妻子抱着瓜睡觉,称为“留籽(子)”,以盼望得子;即使瓜主人看到偷瓜人,一般也不会追究。

  4、送瓜。同样是偷瓜,当事人夫妇不亲为,而由他人代劳并相送,称为“送瓜”,或直称“送子”,贵州兴仁称“送宝”,湖北沔阳称“送秋”,浙江衢州称“献生子”,祝愿早生贵子、瓜瓞绵绵。送瓜者多数是亲友,也有的是“好事者”。在广西全县,由妯娌偷送,中秋夜入园偷瓜,用小儿衣服裹瓜而回,送到未育少妇的床上,叫做“送子”。

  中秋之夜到田间偷瓜,一般是偷摘南瓜(取谐音“男”)或冬瓜,浙江衢州还有偷芋头的。有些地方讲究偷瓜人被怒骂方才灵验,如四川黔江认为“倘失瓜人从而骂之,其验甚速”。湖北、贵州地区的偷瓜人在偷时会故意弄出响声,以引起菜园主人的责骂,骂得越厉害越好。偷到瓜后,将瓜描画成婴儿模样,并裹上小孩衣服。在湖北则是将瓜绘成小男孩模样,在下面挖一个小洞,插入一根红辣椒,然后裹上衣服;安徽芜湖还要在南瓜上插泥人。送瓜时,有的是将瓜放在轿子中抬送,如在贵州普安是以红绫裹冬瓜,置于彩亭中;有的是由儿童怀抱瓜,一般要选父母双全、兄弟众多的童子;在贵州地区则由一男子扮作女装负瓜送去,称为“懒大嫂”;湖南衡城是由年长命好的人相送。送瓜的队伍,前面要以鼓吹作先导,提灯列队,鸣放鞭炮,热热闹闹地送至乏子之家,放在床上,用被子盖住。有的送瓜人还口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吉利话。

  作为报答,主人家要设宴款待送瓜人,在贵州地区必要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对于送来的瓜,湖南衡城的妇女得瓜后即刻剖食或煮食;在四川西昌、安徽全椒等地,要由夫妻二人一同吃掉;在贵州、湖北地区,多是将瓜放在床上,未育的妇女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熟吃掉,以此祈孕。

  贵州开阳的“送瓜”习俗十分有趣,中秋夜,“好事者阴察他人园中长形南瓜而秘取之,钻一孔,出瓜瓤少许,灌水瓜中,以竹筒塞瓜孔,筒之他端另以物塞之,使童子负之,伴以锣鼓,送置艰嗣者榻上,覆之以被,去筒端之塞,水流出泻榻上,而谓艰嗣者已有子,且小遗也。于是主人出酒食以享亲友。”

  若是次年应验生子,在贵州平坝,主家要备红蛋、酒席酬谢送瓜人。

  5、添丁。广东广州的中秋夜,人家竖旗杆于楼台上,挂点上灯笼,一家人聚饮行乐,叫“竖中秋”。因“灯”谐音“丁”,故挂灯笼含有“添丁”之意。福建建瓯有挂幡灯乞嗣者,向月宫求子。

  6、请花。在福建藤山,相传中秋此日为“临水奶忌辰”,妇女可“请花”,即婚后数年未育的妇女入庙求嗣,归去时取神前花瓶中的一枝花,谓可使生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由中秋节说起
下一条: ·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
   相关链接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
·[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
·[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青海村落民俗文化志丛书》正式启动
·毛巧晖 等著:《北运河民俗志——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月饼模子
·[刁统菊]我为什么选择了“横顶”?·[张士闪]进村,写好当代村落民俗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