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中秋节志
  作者:张勃 荣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4 | 点击数:31386
 


  二、赏月

  中秋赏月,民间称为“玩月”,也称“圆月”,安徽地区叫做“望月”。我国魏晋时期已有赏月、玩月之风,隋唐时期此风盛行,流传至今不衰。

  中秋之夜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月夜,所谓“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人们选在中秋赏月是有科学道理的:八月仲秋,气温冷暖宜人,空中水汽相对减少,气压增高,且风少、扬尘少,所以空气特别清新洁净,加之时近秋分,太阳几乎是直射到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反射出来的月光也特别明亮,所以月亮看上去又圆又亮。中秋是赏月的最佳时节,人们举行各种赏月活动,共度良宵。

  (一)聚饮赏月

  祭月撤供后,在庭院中设席,全家团坐,分食饼饵、瓜果,饮酒取乐,共赏明月,或是月下品茗畅谈,坐话秋成,或是听老人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白兔捣药”、“梦游月宫”、“划月龙”(浙江温州)的传说故事,充满家人团聚的温馨气氛。

  中秋赏月不仅是自家共享团圆的活动,还是社交的机会。当晚,邻里相邀或朋友欢聚,共同饮酒赏月,江苏苏州称为“月下飞觞”。在山东朝城,比邻携酒具,集于园亭或街衢,饮酒赏月。这种盛宴常至夜分才散,河南郑县和山东青城、新泰等地的赏月之宴甚至通宵达旦。富商大户则于楼台院落宴会宾客,奏乐唱歌,或请戏班唱戏,对月畅饮。读书人多于此日雅附古人,赏月时赋诗做对,如在广西平乐,风雅之士相邀共聚,设灯棚,作文虎会,饮酒赋诗作乐。

  (二)乘月夜游

  中秋佳节,正是秋高气爽出外游玩的好时节。中秋夜出游赏月在宋代已经流行,明清时期极盛。人们结伴出游,或步月行歌,或乘船遨游,尽情欢乐,竟夕不归。

  各地都有赏月的好去处。在上海,中秋夜多至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赏月,桥下水中荡漾着皎月倒影,与空中明月形成美妙对照,此景被誉为“石梁夜月”,是“沪城八景”之一。在浙江温州,人们结伴到飞霞、华盖、松台、诸山及九山湖畔观月,或到江边观潮,有的则到南门的会昌湖里泛舟玩月;还有的专门到东山下的月带桥观月,相传子夜时,桥正贯月的中部,桥两旁水里各有半个月影。浙江嘉兴多有载酒游南湖者,是日烟雨楼有唱曲船,装饰华丽,丝竹锣鼓,演唱《游月宫》、《阴阳界》等昆曲,游客如梭,夜半方散。浙江杭州西湖中的三潭印月也是中秋赏月的绝佳胜地。除了江湖,高山也是赏月的好去处,因地势高峻,视野开阔。福建福州的居民是夜登塔爬山、进庙烧香,人们多登乌塔、白塔、于山、乌石山,进寺庙烧香的人比白天还多,尤以妇女为多,庙内灯火辉煌,热闹异常,当地相传登神光、披月华能消灾祛病。在台湾苗栗,丰盛的晚餐之后,人们沐浴更衣,外出赏月,富有游兴者则携带饼果,赴附近桥畔山头,席地而坐,对月高歌,彻夜不休。

  此外,在福建古田,人们踏月时顺访亲友,各家要以供月的饼果招待。上海蒲溪,游人踏月往南北城隍庙看“待神”,听音乐。

  然而在吉林地区,是日特别强调合族或合家聚食,不能出外,否则不祥。所以如无特别事故,一般不轻易离家,而是一同在家“过团圆节”。

  (三)守看月华

  中秋夜,南方地区有观月至夜深以候月华的习俗,称“守月华”或“看月华”,有的甚至彻夜不眠以守候。据说中秋夜的月亮会散发出五彩华光,名为“月华”,见者则有好运,但是能够看到的人却极少。在浙江湖州,民间传说月华出现于中秋之夜,在五彩祥云的簇拥中,从月亮里划出龙船、画舫,可以隐约看到八洞神仙和仙女们轻歌曼舞。在台湾苗栗,相传是夜月光有五色斑斓,并有神仙护送,称为“月华”,见到月华的人就能有福,各家于月下设案焚香,放一面镜子,供饼果祭拜,名为“拜月华”。在台湾基隆、高雄,相传夜深万籁俱寂之时,月中会坠下月华,状如珍珠、玛瑙、宝石之类,光辉四射,拾到者必会大富大贵,所以赏月者多喜晚睡守之;又传说是夜晚睡觉可以增寿,未嫁女晚睡可增母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由中秋节说起
下一条: ·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
   相关链接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
·[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
·[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青海村落民俗文化志丛书》正式启动
·毛巧晖 等著:《北运河民俗志——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月饼模子
·[刁统菊]我为什么选择了“横顶”?·[张士闪]进村,写好当代村落民俗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