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中秋节志
  作者:张勃 荣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4 | 点击数:31346
 

  (二)祭拜仪式

  中秋夜,家宴结束后,在庭院中对着月亮升起的方位设供桌(向东而设),摆上香炉烛台以及备好的各种供品。待到月亮东升,月光普照大地时,点燃香烛,或望空对月而拜,或拜所供的月光神祃,还有的拜木雕月姑偶像。北京人家将“请”来的“月亮马儿”立于桌后,或把从饽饽铺买来的印有蟾宫玉兔图案的团圆饼插在木架上作为神位,对之拜祭。祭月时,妇女多一边磕头一边喃喃祝祷:“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祈愿全家幸福平安。拜毕,跪焚月光纸,撤供,祭月仪式结束。 

  拜月一般在庭院中举行,但山东文登拜月时不在自家庭院,而是在村头,摆上饽饽等供品,面北祭天拜月。

  关于拜月的参与者,旧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因月属阴,故而中秋祭月多由妇女主持、叩拜。但也不尽然。河南汝南即有男子拜月者,但男子拜月时必要头戴斗笠,以表通融之意。在江苏徐州、连云港,男子也参加拜月,但行礼后,不再过问斋月(即用席子或簸箕盛团圆饼、月饼、菱藕等,放于门前,也称“斋月亮”)之事。在山西东南一带却有“女不望月”的说法,只能由男子举行祭月仪式。近代以来,祭月人选多无禁忌,由家长带领全家人依次叩拜,如山西介休、曲沃和河南新蔡、光州等地都是“男女望月罗拜”。在福建福州,吃完团圆饭后,先摆供祭祖,然后换上新酒菜、月饼,由长辈或家长带领全家人祭祀月娘娘。在北京,拜月时,家庭成员要齐,以取团圆之意,由女性家长主祭,向神位上香三叩首,然后家中女成员按尊卑长幼依次拜过,最后是男性祭拜。
 
  全国各地的祭月活动丰富多彩。在湖北大冶,乡村祭月仪式隆重。富裕人家一般要请纸扎艺人扎一供奉月饼的一米多高的供月楼,四周用彩色花纸糊贴。中秋夜,全家人沐浴一新,摆好供月楼,点燃香烛,将专为祭月所制的大月饼供奉其上,举行祭月仪式。在家长的带领下,对着供月楼,面向西边,合掌祈祷,祈求月神保佑家人长寿、团圆。在江苏连云港,祭月开始后,燃香点烛放鞭炮,同时焚烧印有月宫图案的“月光纸”,人人皆向月亮磕头,然后把三杯清茶朝着月亮泼去,再从每种供品上各掐下一小块抛向月亮,叫做“破供”。祭月时,妇女都穿新衣服,主祭的女性长辈需穿红裙。

  江浙一带有烧斗香祀月的习俗,也称“点天香”、“烧天香”或“上天香”。斗香是一种大香斗,四方,上大下小,因在香上加糊纸斗,故称“斗香”,“其制,周围尺许,高四五层,上渐锐若塔形,裁纸为斗,贯其上,斗旁插小旗二。”斗内实以香屑或沙土,上插香,有的还插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图8-天香节旗)上海纸扎店所制的香斗,还要在香斗四周糊纱绢,绘有月宫亭台楼阁或写有“月圆人寿”之类的剪纸金字,香斗中央竖起一炷高香,上粗下细,高约二尺,正面配有纸糊牌坊,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牌坊两侧缀以楹联匾额,还插有彩色旌旗等装饰。(图8-卖香斗)至夜,将斗香放在庭院里的供桌上,可燃点几个时辰,称“烧斗香”。《海虞风俗竹枝词》有云:“方形香斗供庭前,三角旗儿色倍鲜;檀木香排书吉语,合家罗拜庆团圆。”在浙江双林,各庵寺所烧的斗香,用红纸糊作斗形,两斗相合,其中实以檀香、桂花叶及金银箔锭,外用丝绵捆系,初次烧斗香的小孩则作旗杆斗形。

  在江苏扬州,中秋夜有点宝塔灯敬月的习俗。塔灯用纸扎成,也有用琉璃做的,正如《望江南百调词》唱道:“扬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塔灯星灿吐,团?(luan,方框内栾)宫饼月痕留,歌吹竹西幽。”

  在山西,姑娘一般不与家人一起拜月,而是单独设月光祃,心中默念祈福。

  小孩也参与拜月,多带有游戏玩耍性质。在浙江衢县,小儿女凑钱买糖米、果茶等,环供月下,叫做“拜月婆”。在山东潍坊,小孩的拜月活动十分有趣:大人在庭院里拜月,小孩则在大门前,在小板凳上放个“月儿”(以面蒸作月形的食物,称为“月”,是用两层面饼,中间夹以枣,面上四围镂各种花果及动物,也嵌着枣),在月上插一炷香,齐声高唱:“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或是“月明光光,小儿烧香;月明圆圆,小儿玩玩”之类的儿歌,称为“念月”。在福建福鼎,小孩吃过团圆饭,三五成群,每人将月饼放在米筛或大圆盘上,并在饼前放个插着一根香的柚子,并排放在大厅前或门口,排成一大排,然后坐在小凳上等待月亮升起后,一边赏月,一边唱儿歌:“月光光,月圆圆,月婆婆,栽月桃,你桃楻桶大,我饼米筛大,我饼请你吃,你桃给我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由中秋节说起
下一条: ·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
   相关链接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
·[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
·[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青海村落民俗文化志丛书》正式启动
·毛巧晖 等著:《北运河民俗志——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月饼模子
·[刁统菊]我为什么选择了“横顶”?·[张士闪]进村,写好当代村落民俗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