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说部"丛书首批图书出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1-03 | 点击数:5228
 

  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满族说部",经20多年的抢救整理,首批图书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即将在全国发行。

  "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女真人自辽、金以来在民间世代口耳相传的长篇说唱艺术,是满语"乌勒本"的汉译,为传或传记之意,代表着满族及其先民口头文学的最高成就。"满族说部"多以歌颂祖先业绩、传唱英雄人物为主要内容,其篇幅宏大,涉及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和文学等多方面知识,堪称满族民族的史诗和百科全书。

  这次出版的《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共11部10卷本,总计550万字,包括《扈伦传奇》、《尼山萨满传》、《萨大人传》、《萨布素外传·绿罗秀演义(残本)》、《飞啸三巧传奇》、《乌布西奔妈妈》、《东海窝集传》、《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萨布素将军传》、《东海沉冤录》。据介绍,明年还将出版这套丛书的第二批共12部。这些作品都是满族各氏族传承人讲述的优秀传统"说部"的忠实记录,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26日在长春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对这套丛书的出版及其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满族说部"的出版是我国抢救文化遗产的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学价值、文学审美价值,还具有民俗学价值,填补了我国民间文学史和满族研究史的空白,更为学者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我国东北民族关系史留下了珍贵的素材。

  据专家介绍,"满族说部"丛书有几大亮点:一是它的活态传承性。这11部"说部"都是传承人亲口讲述的,其中有6部是根据讲述录音整理的,还有几部是根据传承人遗稿或当时现场采录整理的,这种口述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二是填补了北方通古斯语系中没有史诗的学术空白;三是《尼山萨满传》(附光盘一张)采录了黑龙江省孙吴县78岁的何世环老人用流利的满语讲述的音姜萨满故事,向世人展示了久已不闻、仍活在民间活态满语形态,这对世界满学及人文学的研究是弥足珍贵的。

  清末以来,由于社会的巨大变迁,满族古老的习俗和原始文化日渐淡化、失忆甚至被遗弃,及至"文革",满族传统"说部"已濒临消亡。吉林长白山一带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积淀着深厚的满族文化底蕴。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启动了满族文化的考察、挖掘和抢救工作。在东北及北京、河北、四川等满族聚集区调查访问,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满族说部"的抢救和保护积累了丰硕成果。2002年,成立了吉林省中国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编委会,团结了省内外一批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对满族说部进行了系统性和专门性的保护。2003年,"满族说部"被批准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国家课题,2004年,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来源:新华网吉林频道

上一条: ·《青海蒙古族民间口头文学集锦》出版发行
下一条: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五卷本)出版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