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叶涛]中国村落民俗志的现状及其反思
  作者:叶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18 | 点击数:6139
 

 

这是我去日本之前被给出的一个命题作文,恰恰不是我的长处,近十年来我个人的兴趣是在泰山上,在和泰山相关的民间信仰方面。但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山东省选了几个村落,将他们带去村落进行民俗调查,我认为这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手段。他们在村落这个环境里写了一些硕士论文,我个人在这方面还没找到感觉,所以一篇还没写过。但是一些成果在张士闪教授的新书中已经有所反映了。那么在村落调查上,尤其学生们要写田野调查报告,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总结,促使我对村落民俗志做一些思考。
刚才赵丙祥说,现在村落民俗志是一个热点,确实如此,这从现在学生的硕士博士论文里就体现出来了,大家确实掉到村里去了。每个人在做论文时都是从民俗志做起,而且民俗志构成了论文的主体部分,尤其是村落民俗志。但是很遗憾当我们说村落民俗志的现状时,包括铁梁老师在民俗志的序中,也是从田传江谈起。我这次到日本,找来找去也只好带了田传江的《红山峪村民俗志》去。这已经是十年了,从1994年起他开始做调查,然后到1999年出版。这个现状确实不容乐观。村落民俗是我们进行中国民俗研究的一个最最基础的部分,而这一部分没有专门的民俗学家去做。今天上午大家谈的问题非常重要,不管是对学科建设还是学生培养,但是没有更具体的。从各个学科角度都来探讨民俗志、民族志、田野作业等问题,这是个好现象,因为每个学者都有自身的经验,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规范。那么我们能不能更具体地来探讨一本民俗志?铁梁老师已经拿出三本来接受大家的批评,除了赵丙祥之外大概还没有人来批评。田传江的民俗志从钟老开始就是受到赞扬的,他以一个局内人来写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同时他不是一个学者但又不是一个农民,他是一个经过了民俗学知识熏陶的地方文化人。他写出来的东西有我们做不到的,他对村落的熟悉,对人的熟悉,对土地的熟悉,对动物植物的熟悉,确实是我们难以做到的,我们即使去了可能也感受不到。但是他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他只是一个局内人,村落之间的关系就写得很少,偶尔可能会谈到一些,甚至当我们看到这本书我们也不知道这是山东的还是辽宁的。比如这本书缺了一个大的地图,缺了对空间的基本描述,如果不了解背景就不知道这个红山峪是在哪儿,等等。我们要充分肯定他的优点也要看到缺点,说到这些就引起我们的反思。
我刚从日本回来,在这就简单谈一谈。在日本,民俗志是两块。我这回去了一个村,拿到的民俗志是这么大大厚厚的一本,这恰恰是地方学者做的,非常细致。这个村从柳田国男就去过,一直到现在的学者,带我去的学者在这个村已经观察了36年,写了两本有关这个村的书,他在做,地方学者同时也在做。这次我到石奈川,福田先生送我的两本著作,一本是他自己编的《松原的民俗》,另一本是他和铁梁老师他们一起调查的《中国沿海的村落民俗志》。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都在做村落,但是我们只是把村落民俗志当做原始材料,而没有认认真真研究。可能这一块是我们研究的一个缺陷,我们应该有别说几本、几十本,而是上百本非常地道的由我们学科理论指导下的民俗志,那么我们在谈民俗志的时候就更好说了,包括时空观念、包括方法等等。
 
本文原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宗迪]民俗志与时空观的地方性
下一条: ·[尹虎彬]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
   相关链接
·[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郭炳亮]中国村落防御史论纲·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
·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青海村落民俗文化志丛书》正式启动
·毛巧晖 等著:《北运河民俗志——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刁统菊]我为什么选择了“横顶”?
·[张士闪]进村,写好当代村落民俗志·[张士闪]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