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刘魁立]中国人的特色节日体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作者:刘魁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5-05-19 | 点击数:65
 

  二、中国传统的“节”与“年”

  传统的过年以及错落展现于年度周期中的诸多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百年来已经为我们逐渐熟悉认知的公历1月1日的新年元旦、“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排列有序,功能各异,宛如繁星闪烁于苍穹,放射出奇异的光芒,将人们的生活点缀得色彩斑斓、意趣盎然,体现着中国人的自然观、社会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亦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多元共存、和谐统一的时间制度背景下展现的民族传统节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望和为之奋斗的乐观向上的力量。

  我们所说的“年”,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一个时段、一个周期;二是代表具体的时间节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年”中所指的特别重要的这一天或这一段时间。而中国人的“年”,又是一个节期。如今人们脑海中的“新年”指的是公历1月1日,传统的新年则被称作“春节”,这种名称上的转变与20世纪上半叶的改历相关。但从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来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年”是有别于“节”的特殊时段,直到现在,“回家过年”都是中华民族亿万子民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坚持。在年关将近的时候,我们会说买年货、吃年夜饭等,而不会说买春节货、吃春节夜饭。可见,这个“年”字,在我们心中是一个充满感情的词汇,是无论何种情况下都改不了、忘不掉的心念,“年”一直都没有失去它的深层意义。

  年和其他的节日是不同的。第一,过年意味着人们迎来了新的生活。比如,一到过年,人们都需要剪头、沐浴、更衣,焕然一新,行为举止亦会有所约束,心性情操变得温柔敦厚、快乐而和善,俨然成了一个新人,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过程中,仿佛要“重生”。第二,按传统习俗,人们要在过年前糊棚,即把房屋四壁和顶棚用新墙纸重新糊一遍,院子也要打扫干净;初一到初五,人们不倒垃圾,垃圾清扫也要由外向里进行,“破五”之后才恢复倒垃圾。所有这些,都代表人与自然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因此过年亦意味着生存空间的更新、重建。第三,过年还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构。过年期间,我们要请(祭)祖先、请(祭)神,要给长辈、亲戚、朋友拜年,长辈则要给晚辈压岁钱。这不仅是尊老爱幼的表现,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重构。

  现在,人们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但年味不在街上,不在鞭炮声中,更重要的是在人的心里。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还把过年看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过年意味着我们自己的重生,意味着“我”和整个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的重建,人与人的关系亦有了一个重构:人是新的,面貌是新的,心灵是良善的、美好的;人和人是友好的,彼此和谐,长幼有序;人和自然是亲善的,生存环境是惬意的,生活是快乐与幸福美好的。这是年的追求、年的期盼,亦是过年的深刻意义之所在,正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张勃]“我们的节日”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春节申遗成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Lin Yutang] Lanterns, gongs and fireworks: A Chinese philosopher recalls his boyhood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黄景春]春节与新年的分与合
·独龙族的“卡雀哇节”:剽牛祭天庆新年·习近平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全文)
·聚焦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举办·[张隽波]清明节:现代节日体系构建的先行者
·年俗考:近代日本为何舍弃了农历新年?·[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专家学者:纳入民族节日体系保护二十四节气·[肖伊绯]“贺岁书”《新年风俗志》
·2016新年贺词: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5年新年贺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