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中国传统的“节”与“年”
传统的过年以及错落展现于年度周期中的诸多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百年来已经为我们逐渐熟悉认知的公历1月1日的新年元旦、“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排列有序,功能各异,宛如繁星闪烁于苍穹,放射出奇异的光芒,将人们的生活点缀得色彩斑斓、意趣盎然,体现着中国人的自然观、社会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亦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多元共存、和谐统一的时间制度背景下展现的民族传统节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望和为之奋斗的乐观向上的力量。
我们所说的“年”,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一个时段、一个周期;二是代表具体的时间节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年”中所指的特别重要的这一天或这一段时间。而中国人的“年”,又是一个节期。如今人们脑海中的“新年”指的是公历1月1日,传统的新年则被称作“春节”,这种名称上的转变与20世纪上半叶的改历相关。但从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来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年”是有别于“节”的特殊时段,直到现在,“回家过年”都是中华民族亿万子民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坚持。在年关将近的时候,我们会说买年货、吃年夜饭等,而不会说买春节货、吃春节夜饭。可见,这个“年”字,在我们心中是一个充满感情的词汇,是无论何种情况下都改不了、忘不掉的心念,“年”一直都没有失去它的深层意义。
年和其他的节日是不同的。第一,过年意味着人们迎来了新的生活。比如,一到过年,人们都需要剪头、沐浴、更衣,焕然一新,行为举止亦会有所约束,心性情操变得温柔敦厚、快乐而和善,俨然成了一个新人,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过程中,仿佛要“重生”。第二,按传统习俗,人们要在过年前糊棚,即把房屋四壁和顶棚用新墙纸重新糊一遍,院子也要打扫干净;初一到初五,人们不倒垃圾,垃圾清扫也要由外向里进行,“破五”之后才恢复倒垃圾。所有这些,都代表人与自然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因此过年亦意味着生存空间的更新、重建。第三,过年还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构。过年期间,我们要请(祭)祖先、请(祭)神,要给长辈、亲戚、朋友拜年,长辈则要给晚辈压岁钱。这不仅是尊老爱幼的表现,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重构。
现在,人们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但年味不在街上,不在鞭炮声中,更重要的是在人的心里。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还把过年看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过年意味着我们自己的重生,意味着“我”和整个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的重建,人与人的关系亦有了一个重构:人是新的,面貌是新的,心灵是良善的、美好的;人和人是友好的,彼此和谐,长幼有序;人和自然是亲善的,生存环境是惬意的,生活是快乐与幸福美好的。这是年的追求、年的期盼,亦是过年的深刻意义之所在,正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