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族艺术》2024年第2期 总第176期 目 录    
    
        
            | 学人治学 |  |  |  
            | 人类学观“茶”:我的田野与学术 | 肖坤冰 | 5 |  
            |  |  |  |  
            | 影像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 |  |  |  
            | 《影像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专题主持人语 | 朱靖江 | 14 |  
            | 猎影边疆:民国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田野影像调查(1930—1937) | 朱靖江 | 15 |  
            | 从合法性到民族志话语建构:电影作为民族志田野研究方式 | 彭流萤 | 29 |  
            | 影像民族志的情景事实和身体位置 | 巴胜超 | 40 |  
            |  |  |  |  
            | 新时代故事学研究 |  |  |  
            | 从异姓兄弟结义到多元共生:“捧错香炉”传说 | 蒙秋月 宗喀·漾正冈布 | 50 |  
            |  |  |  |  
            | 与边疆地区族群关系重构 |  |  |  
            | 当代鬼传说的“影子记忆” | 陈冠豪 | 62 |  
            | “疫病退散之神”故事再兴与日本疫病灾害记忆 ——兼辨Amabie非尼彦
 | 毕雪飞 | 74 |  
            | 故事机变:倡导实证研究的故事学 | 朱家钰 | 89 |  
            |  |  |  |  
            | 文化研究 |  |  |  
            | 中国南方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忆 | 李世武 | 93 |  
            | 从具身实践到智能嵌入:媒介演进中非遗活态传承的新向度 | 孙发成 | 108 |  
            | 宣卷艺人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与江南宣卷传承的自生性 | 黄亚欣 | 116 |  
            |  |  |  |  
            | 艺术人类学 |  |  |  
            | 创造“阈限空间”:“展览空间”在艺术乡建中的困境与可能性 | 刘姝曼 | 126 |  
            | 民间艺人的身份认同及其表演 ——以湖北省皮影艺人的表演活动为例
 | 王杰文 | 138 |  
            | 从物质到虚拟: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数字化重构 | 邓文杰 | 149 |  
            |  |  |  |  
            | 海外中国学 |  |  |  
            | 一种文艺体式的劾覆:18、19世纪西方对元杂剧的发现、比较与衡量 | 廖琳达 | 158 |  
            |  |  |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 |  |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简介 | 唐璐璐 | 封二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唐璐璐简介 | 唐璐璐 | 封三 |  
            |  |  |  |  
            | 美食美器 麒麟尊 | 广西博物馆/供图 | 封面 |  
            | 封面说明 麒麟尊 | 韦玲 | 39 |  
            | 生活艺术 斗香花剪纸 | 张方林/作 | 封底 |  
            | 封底说明 斗香花剪纸 | 徐丽 | 125 |  
            | 纹藏 中国铜镜的纹与字 | 张逢波/撰文/铭文释文/作品 |  |  
            | 彩页 设计 | 黄清穗 |  |  
            | 封面 装帧设计 | 韦军 |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李中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