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
  作者:张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02-26 | 点击数:7626
 

朝戈金

2024年央视春晚《永恒的诗篇》

2010年,朝戈金在美国哈佛大学会议厅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介绍中国史诗。

■编者按:

  不久前,《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三大史诗以节目《永恒的诗篇》的艺术形式绽放在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三大史诗保护传承传播面临着哪些新挑战新机遇,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以三大史诗为代表的口头传统的理论阐释,加强理论成果的宣传推广与转化?本报记者就此相关话题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朝戈金。

  领略口头文学和口语艺术的魅力

  学术家园:三大史诗都是口头的文学,与书写的文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朝戈金:在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三大史诗以《永恒的诗篇》联袂上演,形式新颖,盛况空前。作为长期从事史诗研究的学者,我对“三大史诗”首次登台春晚,非常高兴。中国学界有关《格萨(斯)尔》《玛纳斯》和《江格尔》的专题研究,迄今已逾数十载。由于三大史诗中包孕的思想内涵、文化意蕴、艺术特色和它们在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加之近年开展的普及和宣传的助力,以及学术界和出版界的推崇,令其声名日盛,影响日隆。在被合称为“三大史诗”并视之为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的这些年中,学界还完成了从“少数民族史诗”到“中国史诗”的定位调整。于是,少数民族口头史诗在中国文学总体谱系中的定位进一步明确。

  三大史诗是口头的文学,它们和文人书写的文学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举例简单说明:作家文学是文人书写的,口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编并演述的。若是用诗人李白和歌仙刘三姐作各自代表,李白诗歌是个人写作的范型,刘三姐山歌则是群体性口头演述传统的代表,所以更应当用“刘三姐们”指代这个群体。至于历史上是否存在过一位真实的歌仙,一点也不重要。

  李白们和刘三姐们的文学活动,多有不同。就媒介使用而言,李白的文学作品落在文字上,刘三姐的文学通过音声传递,两者所用的媒介不同。就文学接受而言,李白的诗歌是读者通过阅读抄本或刻本接受的,刘三姐的山歌是受众通过聆听接受的,一为“目治”,一为“耳治”。就文学生产状态而言,李白写诗是私人性文学活动,作品追求个性化;刘三姐的山歌创编则是歌者个人与集体传统的统一,演述从内容到形式强调传承性,追求符合受众的心理预期和传统轨范。就文学作品的所有权而言,李白对他创作的诗歌拥有所有权(今天叫版权),刘三姐们并不会宣称因为演唱而拥有山歌,因为人人皆知,那些山歌属于一个由众多人长期传唱的传统。此外,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之间还有诸多差别,如前者通常是在同一时空中(场域)完成创编、传播和接受的,也就是说,刘三姐们现场演述,受众们现场聆听,唱完听完,文学创作和接受活动在同一时空完成。而书面文学在这几个环节上通常是分离的——读者对李白诗歌的阅读活动,在时间维度上可以发生于有唐一代及其千年之后,在空间维度上,可以发生在唐朝疆域的万里之外。就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接受者的关系而言,刘三姐们在与受众的直接互动中完成文学生产和传播活动,而李白们和读者们之间则隔着一个被客体化了的抄本或刻印本。文学文本是独立存在的,而山歌的演唱过程中歌和歌手是一体化的,既有声音符号的传递,也有歌手身心的直接参与。读者用眼睛完成阅读,其结果是产生了客观性和距离感;受众同时用眼睛和耳朵接受歌谣故事,加之置身演述场域当中,而且常会做出积极反应,与演述人互动,也就直接参与并影响了文学生产过程。

  上面列举了口头文学和书写文学的诸多不同之处,这里还要补充一句:无论二者之间有多少差别却仍共享着诸多相同处——归根结底它们都是“语言的艺术”,都要通过对语言的艺术化运用完成文学的生产与接受。所有与语言的艺术特性相关的方面,所有与文学的基本法则相关的方面——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这两种文学直接相关。在不久前的春晚舞台上,各民族史诗歌手通过向全国观众演述口头史诗的经典片段,让我们再次领略到口头文学和口语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为什么说这些伟大史诗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提升传统文化“生命力”和“存续力”

  学术家园:从文学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研究口头的文学?

  朝戈金:就全人类的情况而言,语言发明和使用在先,文字发明和使用在后。有学者经过研究说人类会说话的历史距今已超过10万年,而我们所见最早的文字距今不过几千年。总之,语言历史久且数量多,文字历史短且数量少,这是有根据的——不久前的全球语言数量统计结果是大约7000种,而书写系统只有几百种,其中还包括不少废用的古文字。在人类发明和使用文字的这几千年里,占压倒性多数的人口是文盲,这在东方西方都一样。掌握文字的是少数人。

  回到文学领域来,口头文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传承非常广泛,差不多涉及每个人。书写的文学是从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主要局限于“阅读人口”当中,影响范围主要在书写文化里。总之,综观整个人类的文学发展历程,如果说口头文学是遍在的,那么书写的文学则是局部的。中国的情形也差不多是这样:在上个世纪中叶,中国的成人文盲率占总人口的九成上下。所以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口头的文学是“大端”,书写的文学是“小头”。只不过书写的文学作品大多被记录并流传下来,寸累铢积,蔚为大观,而口头文学的艺术吟诵是“大风中的歌”,多随风消散,百不存一,给今天读者的印象,就是历代诗人作家名流辈出,反观口头歌手则是“月明星稀”,不大得见。不过,从五四运动开始,众多进步学者转而开始重视人民大众的文学。仅就20世纪而言,在北京大学歌谣运动的感召下,上世纪20年代曹聚仁写过《平民文学史》,30年代郑振铎写过《中国俗文学史》,都是将注意力从精英文学转到草根文学。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远久的过去,就会知道古代通过“采诗之官”从民间搜集口头文学以“观风俗,知得失”的道理。那么今天的我们就更需要放低姿态,好好做民众的小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创造,以更好地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和文明进步。

  学术家园:随着三大史诗在保护传承研究上的不断加深,近年来在此方面面临哪些新挑战新机遇?

  朝戈金:以三大史诗为代表的口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当前面临种种挑战。

  一个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传统的文化生境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口头传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曾说社会进步会令神话失去存在的土壤,指的就是经济基础和社会现实与观念意识之间的彼此依存关系。

  再一个是,进入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人员、资讯、技术、货物、金融等的加剧流动,教育的大幅度普及,旅游、战争、灾害等的冲击,都令地域性、传统性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还有,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口头交流和书面阅读之外有了电子传媒,就再次降低了参与信息技术的门槛。多媒体形态的电子化传播,从传统文化守护者的立场看,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传播令传统文化有了极大扩张的机会和可能,晚近大数据统计的我国非遗对网络的利用,数据十分惊人,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直接性、具身性和参与性,就被网络技术制造了疏离——虽然瞬间无远弗届,但失去了直接的语境。不过,不能轻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从来就有智慧和能力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在新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姿态获得发展。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存续力”的总结,就是有力的证明。例如藏族民众对《格萨尔王传》的改造,就是一例。在传统演述形式之外,近年出现了格萨尔的马背藏戏,出现了“艺人之家”的建设和相应歌手传承的安排,出现了传统格萨尔故事的当代影视改编等。也就是说,对我们来讲,一方面要考虑通过制度安排和工作设计,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民众的智慧和自主权利,让他们放手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因为他们才是文化的主人翁。

  在文明互鉴中加强对史诗的中国式阐释

  学术家园:中国三大史诗与其他文明的史诗相比,具有哪些特色?近年来,您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国际学术交流的舞台,在您看来,三大史诗的研究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朝戈金:将中国史诗传统放在全球史诗的巨型画廊中观察,就会发现中国史诗具有诸多突出的特点。

  简要说来,第一,中国史诗是活态传承的口头史诗。世界文学史上那些最为人所知的史诗,如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还有日耳曼、法兰西、英吉利等的史诗,今天都只能见到文字文本,也就是口头诗学所谓“书写的遗骸”,已无从知晓当时的口头演述情况。中国境内存续至今的大量史诗,至今都保持活的口头演述形态。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标本与活体,哪个包含更多的信息,这是不言自明的。第二,中国史诗形态多样,类型丰富。曾有学者说,就文化生境的分类而言,世界上有海洋史诗(如古希腊),森林史诗(如印度)等重要类型。中国史诗主要是“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山地史诗”等与特定文化生态紧密联系的史诗类型。另外,中国史诗的三个主要情节类型是英雄史诗、迁徙史诗和创世史诗,这些都是对全球史诗谱系的很大丰富。第三,涵盖多种语言系属。史诗通常被认为是各民族语言艺术的高峰,在中国,以一国之内的史诗涵盖汉藏、阿尔泰、印欧、南亚等诸多语系,就语言的丰富性而言在全球堪称独步。总之,中国史诗以其丰富性和独特性,成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见证,更是不同文化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非常好的渠道。

  学术家园: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以三大史诗为代表的口头传统的理论阐释,加强理论成果的宣传推广与转化,您有怎样的思考?

  朝戈金:在中国人文学术的阵营中,尤其是在民间文艺学领域,近年来中国史诗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成绩是突出的,这主要体现为我国的史诗工作,贯彻了从确认、建档、研究、维护、保护、促进、弘扬、传承到振兴等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从新世纪以来,我在多个国际组织的文化活动中,在学术机构的专业活动中,都多次介绍过中国史诗工作的成果和经验,也得到了国际学界的积极的正面的回应。近20年来,中国学者和其他专业人员,主要从非遗保护工作的经验交流方面,以及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建设方面,积极参与了国际性对话和交流,不仅广泛吸收和学习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也将中国学者的思想带到国际上,尤其在民间文艺学的学理性思考上,以及对国际非遗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反思和建设上,提供了带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智慧和洞见。史诗是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对史诗的中国式阐释,因此具有了人类的意义。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02月26日 第 9 版)
【本文责编:李中彦】

上一条: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下一条: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