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纪念专栏文选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非遗公约》20周年(2003-2023)纪念专栏文选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From expert domination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merican public folklor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作者:彭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13 | 点击数:2379
 
摘要:美国并未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但美国公共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深刻地影响了非遗公约的核心理念与基本框架。以1999年教科文组织和史密森学会联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为切入点,细致梳理会议对1989年联合国《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的评估与彻底批判如何针对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关切,调整民俗传统的保护方式,从而根本上奠定了2003年公约的基础,史密森民俗生活中心的学者因之亦深度参与了公约的起草。通过勾勒美国公共民俗学传统,特别是史密森民俗生活中心与公约形成的密切关联,探讨非遗保护以社区为中心、社区参与理念的学术渊源。
 
关键词:美国公共民俗学;华盛顿会议;史密森民俗生活节;非遗公约;社区参与
 
作者简介:彭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875)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ratified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American public folklore have greatly shaped core idea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Convention. Focusing on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co-organized by the Center for Folk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 (CFCH) in Smithsonian Institute and UNESCO in 1999,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facing the deep concerns of globaliz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the conference’s evaluation and critique of the 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 (1989) reorients the way of safeguarding folk tradition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vention in 2003, and scholars from CFCH have also been deeply involved in the drafting process of the Convention thereafter. It further delineates how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vention relates to American public folklore, especially CFCH in Smithsonian Institute, exploring academic roots of conceptualiz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American public folklore, Washington Conference, 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bout the author: PENG Mu, Professor at Institute of Folk Literatur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

上一条: ·[唐璐璐]对“非遗”与“社区”的再认识——基于“德国现代舞实践”列入非遗名录的思考
下一条: ·[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
   相关链接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
·[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刘玉颖 [俄]Курьянова Т.С.]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建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