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09-06 | 点击数:3018
 

摘   要: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是进一步打破在世界神话学领域盛行的对远古时代和语言文字媒介的迷恋,自觉地以动态和开放的视角,特别是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建构以整体时间观为基础的当代神话学,区分“被叙述时间”和“叙述时间”,有助于打破长期盛行于神话学中的“向后看”的状况和远古与当下、原始与现代的时间区隔,在完整的时间链条中洞察神话的本质和生命力。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的生成及其被建构为相关传统网络中新结点的动态过程,关注神话的跨媒介性和媒介的能动性,将更深刻地展现神话生生不息地传承和变迁的动力机制。如此,神话便不再只是静态定型的故事文本,而是不断动态生成的叙事过程;神话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便从追溯远古的静态定型的故事文本,转为探究处在时代语境、各类文本交会处以及与媒介形式互动中的特定当代文本的生成过程。这样的神话学,才能够真正揭示神话不断穿越时间的屏障、从古至今触动人心的奥秘。

关键词:当代神话学;整体时间观;互文之网;跨媒介性;媒介的能动性


  一、引言

  2018年,笔者主持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获批立项。该项目主要针对并力图纠正中外神话学界大多以古代典籍神话为研究对象,以“向后看”(backward-looking perspective)为主导性研究视角,以对古文献及考古学资料的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状况。这一状况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使得世界神话学学科中弥漫着“崇古”“迷古”的气息,总体上与现代社会有些格格不入。该项目希冀通过对在当代大众流行文化以及文学艺术领域(例如电影、电视、电子游戏、自媒体、遗产旅游、网络文学、传统文学以及雕塑绘画等)中普遍存在的神话的挪用和重构现象的考察和研究,对上述不足和局限予以修正,以更有力促使神话学与当代社会接轨,并由此推进神话学学科体系的创新,建立一门“朝向当下”的当代神话学。

  建构当代神话学体系是一项创新之举,那么,如何建立这样一门新学科体系?其框架如何?与以往的传统神话学相比,它应该具有怎样不同的学术立场和追求、研究对象和方法?它是否会如一些学者在该项目的开题论证会和随后的研讨会上所表达的担心那样,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狭隘地注重当代,而把当代与历史割裂开来?

  在随后的近五年时间里,笔者和项目组成员紧密围绕中国神话在当代社会中最频繁出现的场域(包括电子媒介、遗产旅游、文学创作以及视觉艺术)中的挪用和重构,展开了文本分析、田野作业以及网络民族志研究。我们观察神话在当今不同语境和媒介中的表现,思考其自古至今发生的变迁,探索其担负的功能及对当代人的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相关学术成果的陆续发表,笔者对神话的基本观念以及神话学学科的立场和目标也有了诸多新的认识,或者说有了更自觉和更清晰的认识。

  简言之,通过主持这一重大项目,笔者认为今天应当进一步打破在世界神话学领域盛行的对远古时代和较单一语言文字媒介的迷恋,自觉地以动态和开放的视角,特别是在整体时间观和流动的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这是建构当代神话学学科体系的根本立场和追求。

  二、执着于“向后看”的传统神话学

  在人类创造的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神话学大约算得上是对时间维度最为执着的学科之一: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神话学者将神话视为原始、远古、洪荒时代的文化遗留物,主要研究的是古代文献、考古文物以及现存的土著民族——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一译“马凌诺斯基”)所谓“土著人”或“野蛮人”,雷蒙德·弗思(Raymond Firth)所谓“文明世界以外的原始社会”——中记录和传诵的神话;眼光向后去追溯这些神话的起源、神祇的原初形貌以及这些神话流传演变的轨迹,是世界神话学的核心内容。因此之故,神话似乎被“封印”在了今天遥不可及的荒古岁月,我们听到的是透过甲骨、岩画、故纸的记录以及原住民的吟诵遥遥传来的、模糊断续而又神秘莫测的古代人的心灵绝唱。在中外神话学界享有较大声誉的三种神话学论著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马昌仪所编《中国神话学百年文论选》,选编了1903—2000年间99位中国学者撰写的“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神话学研究论文(含神话学专著中能独立成篇的章节)115篇,以期展示出20世纪百年间中国神话学所走过的道路和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其中最早的是蒋观云发表于1903年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最晚的是发表于2000年的四篇论文:冯时的《古代天文与古史传说——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遗迹的综合研究》,陈泳超的《舜与音乐的传说研究》,高有鹏的《鲁迅的神话学观》,以及马昌仪的《山海经图: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刘锡诚在该书的序言中十分有见地地指出:“反观百年中国神话学发展史,始终存在着两股并行的学术思潮:一股思潮是西方传来的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论和方法,一股思潮是以搜神述异传统为主导的中国传统神话理论和方法……后者在其发展中又分了两个方向或支流:一是把神话作为文学之源和文学形态的文学研究,主要依附于古典文学研究中……二是把神话作为历史或史料的史学研究。”由此可见,尽管在百年中国神话学史上,学者们研究的问题各异,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也各有不同,但是总体而言,以“搜神述异传统为主导的中国传统神话理论和方法”与“西方传来的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论和方法”——其特征同样是“取今以证古”,即通过对现存所谓“原始”民族(部落)的神话、信仰及风俗的搜集和考察,去了解并恢复古代神话的面貌,力图由此探寻并重建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历史——大体上均以“向后看”为特色。

  第二种神话学论著是美国民俗学者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所编《西方神话学读本》。此书原名为《神圣叙事:神话理论读本》(Sacred Narrative: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1984年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了22篇由东西方研究者撰写的经典论文,包括威廉·巴斯科姆(William Bascom)的《口头传承的形式:散体叙事》,劳里·杭柯(Lauri Honko)的《神话界定问题》,马林诺夫斯基的《神话在生活中的作用》等。该书中译本的主要译者朝戈金认为,该书“基本上反映了至20世纪80年代西方神话学的前沿性成果,而且它们至今也是许多国家民俗学者一直称道和反复引证的经典性理论文献”。邓迪斯在其总括性的评论中指出:“从这些神话理论文章的选汇中学者们会发现,在关于什么是神话和如何分析神话问题上是存在着分歧的……19世纪的神话理论家最初将兴趣放在神话起源问题上。一些权威推测神话流行于进化进程中的早期,通常是最初阶段,或者神话是神话时代的原始人试图解释……自然现象的结果……把神话原始形态的历史重建作为目标……20世纪的共时(synchronic)理论……学者们转而考虑神话的结构和功能……强调走到田野去亲历和感受神话吟诵,了解神话对活生生的人们所发挥的影响。”不过,从收录论文所论述的对象看,所谓“活生生的人们”仍然基本上局限在当代的土著社会,包括美拉尼西亚的特洛布里恩德岛土著、提科皮亚人、肖肖尼印第安人等。其中,功能主义学派的先驱马林诺夫斯基在批评以往“仅限于文本的探讨”的神话研究的局限性时,还明确指出:

  为研究现存的神话,我们有必要回到原始神话的产生地去了解其生命活力的奥秘,了解神话在牧师用智慧把它变成木乃伊,供奉在永不磨灭却毫无生气的宗教殿堂里之前的情况。

  马氏的理论主张一方面在人类学和民俗学取向的学者中推动实现了“从19世纪热衷于神话起源的研究转变到更为实际地关注神话在现实社会中的功能”的转向,播下了神话学“朝向当下”的种子;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固了学界在“原始人群”中研究原始神话,认为只有那里才是探寻神话生命力的理想之地的学术成见。这一点,在这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并未收录探讨“神话”对大众流行文化的重要影响的学者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论文,取而代之的却是神话学理论家罗伯特·西格尔(Robert Segal)对他大加批评的论文。这既反映了选编者邓迪斯本人的学术旨趣,也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世界神话学界普遍观念的体现——正如邓迪斯明确宣告的:“从严格意义上讲,‘神话’这一术语属于过去时代——虽然它对今天继续有巨大的冲击力。”

  如果说《西方神话学读本》出版稍早,那么本文要检视的第三种神话学论著则更为晚近。2005年前后,美国ABC-CLIO出版公司邀约一些国际知名的神话学家,对世界各国的神话进行介绍和评述,并编辑出版了大型丛书“世界神话手册”(Handbook of World Mythologies),集中反映了21世纪神话学界的神话观和研究方法。该丛书共计10册,涉及古典神话(古希腊和罗马神话)、斯堪的纳维亚神话、印加神话、埃及神话、印第安神话、中美洲神话、波利尼西亚神话、中国神话、日本神话、印度教神话。其中仅有个别作者十分强调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活态生存样貌及其影响,例如笔者与安德明等合著的《中国神话手册》(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不仅介绍了中国古典神话及相关典籍,还特别介绍了当代中国流传的口承神话以及相关的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道恩∙巴斯蒂安(Dawn E.Bastian)与朱迪∙米切尔(Judy K.Mitchell)在追溯神话传统的同时,还揭示了这些传统对当代美国原住民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在印第安人为土地拥有权、经济平等和文化财产归还等方面的权益展开的持续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不过,总体而言,该丛书的绝大多数作者都主要运用古代文献资料对各国或各区域神话进行溯源性的研究。

  从上述三种代表性书籍的梳理和检视中不难发现:迄今为止,在中外神话学领域,神话大多被视为原始文明的一部分,内容多以古代文献记录、考古资料或者土著民族的神话为研究中心,这使得世界神话学带着浓厚的“向后看”的取向,神话因此常常与“古老”“原始”“蒙昧”“洪荒”等字眼挂钩,成为一般人心目中已经逝去或者即将逝去的文化遗留物,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对于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复杂存在形态,例如在当代文学、视觉艺术、文化产业、数字技术和文化商品化大潮影响之下的传承和演变,则较少关注和充分探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开题论证会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