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基于南岭竹篙火龙节的讨论
  作者:林继富 吴佩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0-27 | 点击数:5892
 

摘    要:传统节日蕴含了地方核心文化和价值观念,是认同表达的符号系统。南岭人围绕流传竹篙火龙节中包含的历史事件、文化记忆,形成了现代竹篙火龙节不同层次的记忆和认同。南岭竹篙火龙节呈现出家族、地域和中华民族认同层次的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演进逻辑,并将区域性家族生活、地方社会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共同记忆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进而形成南岭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关键词:传统节日;竹篙火龙节;认同表达;记忆层次性

作者简介:林继富(1963—),男,湖北麻城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民俗学)博士,主要从事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叙事学研究。;吴佩琦(1985—),女,江西寻乌人,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究”(批准号:16ZDA162)阶段性成果。


  近代以来,我国传统节日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节日传统的传承,二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重建。人们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凝聚和强化区域的集体记忆,由此建构文化共同体,激发民众的认同感,发掘传统节日生成的社会文化因素,深化传统节日与村落、地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传统节日多元的记忆之“场”在不同的家族、地方和中华民族之间因分享共同的记忆而形成“想象的共同体”。本文以赣南客家地区宁都南岭竹篙火龙节为例,分析竹篙火龙节从家族认同、地方认同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演进的逻辑。

一、认同理论视角与问题的提出

  现代意义上的“认同”,源于心理学对“心理群体”的探讨。弗洛伊德提出“认同”的概念,强调“认同是先天本能”。埃里克森运用精神分析法验证了认同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指出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统一体。由此,学者开始关注到认同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认同”作为跨学科的反思对象受到学人的高度重视。

  扬·阿斯曼认为文化与社会是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在这个条件下间接导致或者“生产”认同,集体的认同是经过反思后的社会归属性,文化的认同是经过反思后形成对某种文化的分而有之或对这种文化的信仰,个性的和个体的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也是通过反思得以实现的。劳里·航柯认为史诗为认同的表达提供了可以理解的符号,认同是传统经过选择和排列进入文化而形成的,并通过可以理解的符号表达出来。强调“传统能够在不同人群、地方社会、民族和国家中创造整体意识”,认同具有多样性。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民俗认同是以民俗为核心建构与维系认同和传承传统的意识与行为。”“民俗认同是维系特定地域内的群体的集体认同,进而发展成为跨地域的群体认同。”民俗是文化共同体建立的基础,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其中民俗记忆资源的多样性、多层次性构成认同的不同形态和不同层次。以民俗认同为中心的共同体,由核心传统符号、次生性传统符号等多种符号组成。传统节日认同研究是学人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传统节日对内具有文化认同和社会整合的功能,对外具有文化中介和民族同化的功能;传统节日具有反映中华民族特色和中华优秀文化特质的文化品性与品质,具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认同、培育和践行的功能;民族传统节日是海外华人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傈僳族刀杆节仪式形塑和强化地方认同、民族认同等。

  上述研究成果体现了民俗和传统节日符号的认同特性,以及作用于认同表达的可理解性;民俗和传统节日认同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并且注意到传统节日记忆资源的多层次性。笔者以为,作为区域性的传统节日作用于民众的现实生活,而且区域性传统节日具有的记忆资源不断建构地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其包含的文化记忆对于不同层次的共同体形成和认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传统节日记忆的多层性理解并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基于江西宁都县南岭村竹篙火龙节的讨论,通过分析其文化记忆的多层次性建构家族、地方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层次性,进而强化区域性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程浩芯]乱世佳节:《退想斋日记》中的节日生活与时间体验
下一条: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相关链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