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以表演艺术类为例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12-26 | 点击数:21535
 

摘要:近20年来,作为非遗的重要类别,表演艺术类非遗因为其多样性与跨学科性,一直都有着丰富的研究样态。但是,这些研究多数还是在“原/本真性”与“活态传承”这两种规矩的范式下展开的。大量出谋划策的理论构想与保护实际同样脱节。在实质上,本真性、原生态论的持有者,以温和的保守主义和频频回望的复古主义为毂,将非遗视为亘古不变的、静态的,定格为经国大业的擎天柱,而将之博物馆化、标准化,并需要高级别安保,终止沦为小众把持的博物馆、展览馆、演艺馆等“馆舍”之产业。“活态论”者关注到非遗动态与变的一面,却又易沦为发展幻象的囚徒,将非遗视为天然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旅游经济以及扶贫事业助阵。在这一构型的主导下,以服务于人、(古)村落、社区为口号,舞台化、表演化的非遗被进一步婉饰,最终还是为小众的“馆舍”事业添砖加瓦。如此,“非遗舞台是谁的中央”就成了一个问题。

关键词:非遗;表演艺术;传承;舞台;馆舍

作者简介:岳永逸,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一、“暖”的乡野表演艺术

  21世纪之初,原本与乡土、民族、民间关联更紧,且更多指向情感表达与消费的传统戏剧、音乐、舞蹈、说唱等“表演艺术”,因其乡音、乡情、乡韵,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各自独特的表演性、艺术性,大致定格在了优秀传统文化之列。这既与现代民族国家对传统文化一贯有效征用的策略有关,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人类文化遗产理念及实践的冲击有关。因为涉及人类文化多样性(共有、共享,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现代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独占、专属,各美其美)等对抗式合作或者说竞争式合作的博弈与纠结,在声势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运动背景下,昆曲、古琴、维吾尔族木卡姆、蒙古族长调等纷纷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就在情理之中。受此影响,对于符合标准的民间文学、民俗、民艺等冠以“非遗”名号,将之“非遗化”,建构出肩负道义和正能量的知识社会学——持续的历史、传承谱系、精美技艺、巨大影响和效益、对于家国民族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却又后继乏人等,进而保护、传承以及相关的研究,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铺展开来。十多年来,自上而下、全面动员且几乎见者有份、全员参与的非遗保护成效卓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因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表演艺术类非遗保护、传承的研究与探索,则出现了民俗学、文学、戏剧学、音乐学、舞蹈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齐头并进、齐抓共管的势头。长期在特定时空,对某个有着非遗名头或正试图申报非遗的表演艺术深入观察,对基于分类学和行政治理逻辑而“脱域”的表演艺术类非遗构成了严肃的挑战。诸如:湘南瑶族“坐歌堂”(冈介)实乃当地瑶人生活状态的“缺乏”的艺术性呈现和镜像。也即,当下被视为“非遗”的冈介的发明与传衍,实际上是当地瑶民对其生活世界众多“缺乏”的一种饱含情感的创造性与美学化应变。这种在部分意义上因匮乏而生的研究者等他者眼中、笔下的浪漫的“艺术”,不但解决了客人光临时家中床铺不足的物质窘境,还在亲戚之间、邻里之间、村寨之间、男女之间、老少之间营造出一种艺术性交际的文化模式、生活态度,培养了个体解忧愁的乐观主义和村寨热闹的氛围,并赋予流动迁徙的生活和生命以“暖”意。同样,广西德靖一带壮族的“吟诗”这个被他者命名的“歌圩”“非遗”,原本同样是壮族民众用来“暖屋”“暖地”与“暖村”的,是让心暖而使生活与生命充实,并非他者想象的而标签化的“男欢女爱”。

  与原本偏“雅”的昆曲、古琴等在精英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高大上的非遗项目不同,诸如冈介和吟诗这样,绝大多数乡野的表演艺术类非遗,是前工业文明的产物。作为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态链上的一环,这些表演艺术类非遗与特定地域的自然生态、气候、物产和特定人群的历史演进、生产方式、日常生活、内外交际、人生仪礼、岁时节庆、宗教实践、生命观、宇宙观等密不可分,并与特定社会形态的实在“匮乏”紧密相关,因而指向才智的创造性,指向情感的审美性、宗教性(至少是神圣性)和指向闲暇的娱乐性、游戏性兼具。随着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冲击,都市生活方式的强力浸染,当这种匮乏状态得以消减甚或祛除,表演艺术类非遗生存的土壤不在,尤其是与人们的生命感、生存意识、日常生产生活、交际、价值认同关联不紧时,哪怕将其精致化为满足他者想象而观赏的“舞台艺术”、旅游项目、馆舍展品,或是助长为“大戏”,非遗化后的保护与传承必然面临着无法逾越的困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
下一条: ·[黄龙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民俗学实践路径
   相关链接
·谷子瑞:《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张焱 陶丹丹]比较艺术学视野下桦树皮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张玮]布上青花:低调的奢华·[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
·[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王晓宇 左红卫]新疆克拉玛依市剪纸艺术调查研究·[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汪德生]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传承和有效利用祠堂文化的思考·[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