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泳超]近世民间信仰中的神话层累——从海盐神歌《伏羲王》到《三天三宝》
  作者: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9-01 | 点击数:14033
 
  二、神话的移植、创新及功能导向
  通过上述解析,此抄本毫无疑问应该命名为《三天三宝》。我们知道,在当地的待佛仪式中,是要摆放大量儒、释、道三教以及许多地方性民间神灵的,在此庞大而混杂的神灵体系中,盘古、伏羲和神农这“三皇”赫然居于首位,笔者以为一方面是套用了道教的神灵格局,另一方面如前所说,也可表明当地民间信仰保留着相当古老朴素的文化记忆。事实上,当地许多神歌册子,开头会从开天辟地和三皇五帝说起,例如民国元年(1912)抄本《嘉兴看三塔寺玩(还)愿》神歌书中开头就说:“盘古皇帝分天下,宣元(轩辕)皇(黄)帝庄(装)菩萨。伏羲王,分日夜,男女配结发。三王(皇)共五帝,行业各条排。”显然是另一种“三皇”的组合。顾希佳在《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中说:“伏羲在原始神话中是开天辟地的大神。但在神歌文化的后世流变中,他的神界地位则一落千丈。海盐一带虽有伏羲王的神界故事流传,并保存有相应的手抄本,但在一般的神歌祭祀仪式中,已不再祀奉其神位,至今也尚未发现伏羲的神码。甚至在神歌手诵读的神谱中,也往往找不到他的名字了。”现在看来恐系误判。而胡永良尽管已经怀疑它是《三天三宝》,但仍然题名为《伏羲皇》。而且,按照胡氏的调查,海盐神歌文书根据其用途可以分成仪式性的“排场书”、赞颂神灵身世的“正书”、调节过渡的“汤书”和专治邪祟的“夜场书”,胡氏将《伏羲皇》置于不很重要的“汤书”之列,依然是对此抄本的崇高性认识不足,它理应置于“正书”之首才是。
  而从神话学的角度言之,这一抄本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其中伏羲兄妹婚神话尤其引人瞩目。李福清在《中国神话总论》一文中,非常敏锐地看出它在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族群中有三个特点:一是没有大洪水,二是只有伏羲而没出现女娲之名,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伏羲王》总体是创世神话的新变体,乱伦和创世相结合。其创世完全符合盘古神话的模式:盘古死后,他身体的各部位分别变成了太阳、月亮、山河等等。或许,在这种变体中蛇是初始混沌的隐含象征,而劈蛇意味着伏羲与混沌作斗争。从类型学上看,这个情节与印度雷神因陀罗具有类型学的平行关系。”这段论述大部分可谓精当,但说其中的创世情节“完全符合盘古神话的模式”,未免相隔一间。古典神话中的盘古垂死化生,大多讲述的是空间布列和人事万物,以最著名的《五运历年记》为例:
  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但在这本《三天三宝》中,怪蛇化身的记载原文如下:
  怀胎有一十三载,生一条怪蛇能长。根身子作(足)有数丈,只得见我(雾)气茫茫。
  登时(手)提青锋剑,将生斩蛇路山光(露山岗)。
  一剑斩蛇二段生,天清地黑共阴阳。
  弟二剑斩蛇四段,分四字吉(时季)断阴阳。弟四剑斩蛇八段,一年交吉(八节)刻能丈。
  六剑斩蛇十二断,十二个地之(支)昼夜行。
  斩为三十三段生,三十三天众圣王。
  蛇牙齿珊瑚玛瑙,蛇骨头路经三光(山岗)。将蛇血化为吉气(江水),叫女人吉配男郎。
  蛇肚皮化为田和地,世上人叫做度荒。
  蛇头化作三座三光(山岗),蛇尾化作五湖江。
  斩白蛇分定世界,分寒暑四季非常。伏细王置立男女,得符图八卦阴阳。
  此本的“创世神话”须分成两个单元来看待:“斩蛇”和“化生”。后者“化生”是创世神话的常见母题,确实“完全符合盘古神话的模式”;但前者“斩蛇”,用斩的剑数来象征“阴阳”“四时”“八节”“十二地支”这类时间分割的数字原理,主要都是时间性的(只有最后一项三十三天是空间性的),这在“死后化生”类神话母题中非常罕见,该类母题绝大部分都讲述空间,因为日月山川等空间物是最易被人观察的客观存在,凭人的感官本能即可完成;而时间,除了白天黑夜的循环易于掌握之外,像四季、八节、十二地支等,都是必须由长期观测积累之后才能形成的体系化知识,非普通人直感所能及,故在远古神话中很少涉及。这一方面显示出此抄本在常见创世神话(所谓“盘古神话的模式”)中的卓异特色,另一方面也说明“斩蛇”母题应该是比较后起的,必定是此类知识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之后才粘附到“化生”母题上去的。当然,李福清的文章乃建基于顾希佳的删节本,其中“弟二剑斩蛇四段,分四字吉(时季)断阴阳。弟四剑斩蛇八段,一年交吉(八节)刻能丈”四句,顾希佳写作“第二剑斩蛇四段,分四季冷热匀当。第四剑斩蛇八段,分前后四面八方。”可见顾氏的抄录本改动较大,尤其是“一年交吉刻能丈”,被改成“分前后四面八方”,几乎无一字相同,时间维度被改为了空间维度,很大程度上消淡了此册创世神话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李福清的判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
下一条: ·[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相关链接
·[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
·[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
·[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
·[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
·[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
·[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