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张勃]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考
——兼谈民俗史研究中史料的搜集与释读问题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6-30 | 点击数:9992
 

摘   要:端午龙舟竞渡是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以龙舟为工具、以速度比赛为内容的活动。关于端午龙舟竞渡出现的时间有唐代说与宋代说两种观点。目前看这两种观点均论证不足。释读张建封《竞渡歌》、卢肇《竞渡诗》、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张鷟《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于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请速分付》、康庭芝《对竞渡赌钱判》等唐代文献,可以证明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在唐代已经出现。史料搜集与释读是民俗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围绕一个乃至多个民俗史话题,分别由感兴趣的学者共同搜集史料,共同释读分析,并自觉探讨多种类型史料的搜集与释读方法,对于民俗史研究的深化应当是一个可行且有益的方法。

关键词:端午竞渡;龙舟竞渡;唐代;史料释读


  竞渡是我国重要的习俗活动,也是端午节期间重要的习俗活动。关于竞渡习俗的源起,民间传说多将其与纪念屈原相联系,学术界则不以为然,并提出不同的观点。比如江绍原认为端午竞渡的本意是“命舟遣灾,而非纪念谁”;闻一多认为龙舟竞渡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是龙祠活动的表现。万建中明确反对闻一多的观点,认为广布在我国南方的竞渡习俗源于原始的魂舟仪式,至于赛龙舟,则是“因龙而起的各种崇龙、祭龙、娱龙的民俗事象活动之一”。崔乐泉认为竞渡原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一种水上游戏,其起始与我国南方“陆事寡而水事众”的自然环境有关。杨罗生主张竞渡“伴随水乡泽国的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应运而生”。这些成果推动了竞渡起源问题研究不断深化,也让学者更清楚地意识到,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竞渡与龙舟竞渡、端午龙舟竞渡等概念进行严格辨析,否则就会影响结论的科学性。

  竞渡与龙舟竞渡、端午龙舟竞渡等问题的起源研究,既涉及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也涉及形成的时间,本文则集中探讨端午龙舟竞渡形成的时间。

  一、关于端午龙舟竞渡起源时间的两种观点

  端午龙舟竞渡是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以龙舟为工具、以速度比赛为内容的活动。它既排除了不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龙舟竞渡活动,也排除了虽在端午节期间举行但不以龙舟为工具的竞渡活动,还排除了在端午节期间举行,也使用龙舟但非以比赛速度快慢为内容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无论在历史时期还是在当代社会都真实存在着。

  关于端午龙舟竞渡出现的时间,主要有唐代说和宋代说两种观点。

  (一)唐代说

  持这一观点者如崔乐泉。他认为,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竞渡之舟已用龙形装饰,而被称为“竞龙舟”或竞渡,最迟在三国以后,大约自唐以后,“统一于五月端午节举行”。只是对这一观点没有进行论证。

  王若光、刘旻航也持唐代说,认为“根据可靠、明确的古文献记载,龙舟与竞渡得以结合始自唐代”。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引用的文献不足以证明他们的观点。文中,作者引用了两条文献作为证据。其一是明朝人严衍《资治通鉴补》中关于杜亚斥巨资修造竞渡船的记载:“亚乃以漆涂船底,欲其轻驶,又使篙工着油彩衣,没水不濡,亭观池沼,皆极华邃,费逾千万。”然而,这一被引文献中既没有关于龙舟的信息,也没有竞渡的信息和端午的信息,因此是无效证据。其实,关于杜亚修船之事,成书时间比《资治通鉴补》早得多的《新唐书·杜亚传》和《册府元龟》中也有记载,均指明竞渡所在时间为春天,如《册府元龟》载:“杜亚为淮南节度使,盛为奢侈。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前者为胜。亚乃命以漆涂船底,贵其速进。又为罗绮之服,涂之以油。令舟子衣之,入水不濡。”杜亚修船是因为“春中有竞渡之戏”,且文中明言是“方舟”而非“龙舟”,这与时在仲夏季节的端午龙舟竞渡是不相干的事情。

  作者引用的第二条文献仍然是明朝人严衍《资治通鉴补》中的记载,“唐敬宗在位期间,‘己未,诏王播造竞渡船二十艘……自唐以来,治竞渡船,务为轻驶,前建龙头,后竖龙尾,船之两旁,刻为龙鳞而彩绘之,谓之龙舟……’”这里的文献明确提到龙舟,提到竞渡船,看似没有问题,作者据此还认为“可以将龙舟竞渡形成的时间保守定位在唐初(618年)至中唐时段(827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上文自“自唐以来”一直到“谓之龙舟”这段话,都是元代人胡三省为“诏王播造竞渡船”所作的注解,因而,它只能代表胡三省对龙舟建造年代的看法,并不能成为唐代已有端午龙舟竞渡的直接证据。至于诏令王播所造的二十艘竞渡船是不是龙舟,文中并没有明言,因此也难以为证。

  (二)宋代说

  该说以田兆元为代表。他在《论端午节俗与民俗舟船的谱系》一文中明确区分了龙舟与鸟(凤)舟的不同,认为“关于竞渡的早期传说都是与鸟舟相关的”,“在唐代和唐代以前,龙舟与竞渡是没有交集的两个概念”,“可能的‘龙舟竞渡’的表述时间是在南宋时期”,在南宋词人甄龙友的《贺新郎·思远楼前路》中,“开始出现与竞渡有关的龙舟”,南宋词人黄公绍《端午竞渡棹歌》“又将龙舟竞渡与端午连在一起”。田兆元反对唐代说的依据是:“翻遍唐人的诗歌,发现关于龙舟的叙事,大多数是咏叹隋炀帝龙舟误国的事情,几乎与竞渡和端午节无关。而关于竞渡的诗歌描述,也没有见到龙舟。”但是我们很难因为唐人诗歌中“没有”相关文献,就认定唐代没有端午龙舟竞渡习俗,毕竟诗歌只是十分重要的而非唯一的史料来源,再说唐诗中是不是完全没有相关的叙事,也有待讨论。

  二、端午龙舟竞渡出现于唐代的可能性

  端午龙舟竞渡是时间(端午节期间)、工具(龙舟)、内容(竞渡)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因此,要想考证唐代已经出现端午龙舟竞渡活动,首先就要说明端午、龙舟、竞渡在唐代或之前均已经出现。

  (一)端午节在唐代已成为民俗大节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标志性时间是在夏历的五月初五日。一般认为,端午节在汉代即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人口大规模的移动和南北民俗文化的交融,它的地位获得较快提升,已成为民间一大节日。唐代之前的诸多文献,如《史记》《四民月令》《风俗通义》《后汉书》《风土记》《荆楚岁时记》《续齐谐记》《玉烛宝典》《艺文类聚》《宋书》《隋书》等著述中均有关于端午节的记载,当时多称为“五月五日”“五日”或“端五”。到唐代,相关记载更多,从中可见端午节习俗十分丰富,既有粽子、蒲酒等专门的饮食,五色丝等专门的佩饰,还有竞渡、馈赠、铸镜、采药、斗草等多种习俗,社会交往活动也十分普遍。应该说,端午在唐代是官民共享、朝野同庆的民俗大节,是无需赘述的基本事实。

  (二)龙舟的使用

  舟船在我国起源甚早,2002年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一艘由松木制成的独木舟,距今已有7500—8000年的历史。甲骨文中已有多个与“舟”有关的字,《周易·系辞下》云“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更明确讲到舟的具体修造之法与功用。

  舟船的形制多样,龙舟是其中一种,指建造或装饰成龙形的船。关于龙舟的出现,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按万建中教授的说法,“龙舟早在三千多年之前就出现了”。不过,由于这一说法所依据的是《大戴礼》中的“颛顼乘龙”与《穆天子传》中的“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较难采信。但是汉代已有龙舟,《淮南子·本经训》中已有“龙舟鹢首,浮吹以娱”的明确记载,班固《西都赋》中也有“后宫乘輚辂,登龙舟”的语句,均可为证。汉代以后,关于龙舟的记载明显增多,反映了龙舟使用更加普遍的事实。晋人陆机《棹歌行》云“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龙舟浮鹢首,羽旗垂藻葩。乘风宣飞景,逍遥戏中波”是对上巳节乘龙舟的描述。《北史·河南王孝瑜传》载高孝瑜曾经“于第作水堂龙舟,植幡槊于舟上,数集诸弟,宴射为乐”,结果“贵贱慕斅,处处营造”,成一时风气。隋炀帝更是龙舟的爱好者,史载大业元年“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甗、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并于八月“御龙舟,幸江都”。可见在唐代之前,龙舟已得到广泛应用。

  龙舟可用于军事,也可用于水上娱乐。黄初五年(224年)八月,曹丕“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颖,浮淮,幸寿春……”,这里的龙舟就是军事用具。《太平广记》引《述异记》载吴王夫差“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戏”,这里的青龙舟是水上娱乐工具。又引《拾遗录》:“汉成帝常以三秋暇日,与飞燕游戏太液池,以沙棠为舟,贵其不沉也。以云母饰于鹢首,一名‘云舟’。又刻大桐木为虬龙,雕饰如真像,以夹云舟而行。”这里用桐木刻制的龙船显然也是娱乐工具。前引陆机《棹歌行》中的龙舟,亦用于休闲娱乐。

  (三)舟船竞渡的流行

  竞渡是一种水上活动,既可以指游泳比赛,也可以指划船比赛。与其他水上活动不同的是,竞渡强调的是参与者的速度快慢。目前所见关于舟船竞渡的最早记载出自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竞渡在两方之间展开,一方叫水军,一方叫水马,所用船只有专门的名称,叫做“飞凫”,便于划行,竞渡时有众多人围观。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竞渡已与端午节联系起来,是端午节期间一项颇具吸引力的活动。

  隋朝也有舟船竞渡的记载:

  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

  从“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看,此地竞渡习俗应该有了较长时间的历史,而且也与端午节有关。

  这时的舟船竞渡主要流行于南方。杜台卿的《玉烛宝典》明确提到:“南方民又竞渡,世谓屈沉汩罗之日,并檝拯之。在北,舳舻既少,罕有此事。”进入唐代,舟船竞渡习俗仍然盛行于南方,这一点可从时人留下的文献中看得非常清楚。比如张说的《岳州观竞渡》、张建封的《竞渡歌》写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刘禹锡的《竞渡曲》写于朗州(今湖南常德),白居易的《竞渡》为万州杨使君所作,万州在今重庆万州。当然,此时期它也开始在北方的某些区域如长安和洛阳兴起,并出现了“都人同盛观”的宏大场面。

  这里需要格外关注两点,一是舟船竞渡的时间,二是竞渡舟船的形制。

  舟船竞渡,不仅仅在端午节期间。前引杜亚修造奢侈之船时,明言为春中竞渡之戏。《新唐书》记载唐穆宗在鱼藻宫观竞渡,时间或在九月辛丑,或在三月戊寅,或在八月丙午,都不在端午节。不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竞渡活动在后世也比较多见,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详细描写了清明节时最高统治者“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的盛大场面,其中就有舟船竞渡,吴自牧《梦粱录》详细记载了杭州一带祠山圣诞日的竞渡活动,时在二月八日,也与端午节无关。

  说起竞渡,许多人想当然以为就是龙舟,其实未必。事实上任何舟船都可以用于竞渡,只是因为竞渡讲究的是速度,所以多取“轻利”的舟船。田兆元提醒学者们应该注意“端午民俗之舟的多样性”,是颇有见地的意见。从现存记载来看,竞渡最早所用舟船并非龙舟。前引《荆楚岁时记》提到“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凫是野鸭的意思,会游水,亦会飞。这里将竞渡的舟船称为“飞凫”,大约是希望竞渡之舟如“飞凫”般快捷的意思。虽然难以确定是否为凫的形状,却可以确定并非龙舟。前引《隋书》所载荆州竞渡事也没有提及所用舟船的具体样式。不过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为我们理解竞渡之舟形制的多样性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有小龙船二十只。上有绯衣军士各五十余人。各设旗鼓铜锣。船头有一军校。舞旗招引。乃虎翼指挥兵级也。又有虎头船十只。上有一锦衣人。执小旗立船头上。余皆著青短衣。长顶头巾。齐舞棹。乃百姓卸在行人也。又有飞鱼船二只。彩画间金。最为精巧。上有杂彩戏衫五十余人。间列杂色小旗绯伞。左右招舞。鸣小锣皷铙铎之类。又有鳅鱼船二只。止容一人撑划。乃独木为之也。……水殿前至仙桥。预以红旗插于水中。标识地分远近。所谓小龙船。列于水殿前。东西相向。虎头飞鱼等船。布在其后。如两阵之势。……又见旗招之。则两行舟鸣鼓并进。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并虎头船之类。各三次争标而止。

  在这里,既有龙船,又有虎头船、飞鱼船、鳅鱼船,形制多样,都参与了竞渡活动。

  从唐代资料看,非龙舟竞渡也普遍存在。张说《岳州观竞渡》云“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这里用于竞渡的舟船是飞凫艇。元稹《竞舟》云“画鹢四来合,大竞长江流”,这里用于竞渡的舟船也是鸟舟,而非龙舟。

  从时间上看,竞渡并非只有端午节才有的活动;从用具上看,竞渡并非只有龙舟竞渡。这就是我们论证端午龙舟竞渡的必要性。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唐代以前,端午节、龙舟、舟船竞渡均已出现,为端午龙舟竞渡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形成的时间是在唐代。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萧放]温情与崇高:端午节俗的当代意义
下一条: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相关链接
·[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牛钧鹏]敦煌讲史变文所见唐代民间文化合流现象探析
·[海力波]从《庐江民》看唐代志怪中的祆教仪式·[赵洪娟]端午竞渡习俗与祆教文化之关联探蠡
·[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李汉秋]端午节:中华民族奋进精神的集中体现
·[王若光 刘旻航]“飞龙在天”: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考源·[任志强]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
·[张茜]历时与共时视角下唐代女性服饰民俗的流变研究·[田兆元]凤舟竞渡,端午本源
·[刘晔原 邵清风]《唐代节日研究》:激活记忆中的节日·[李晖]唐代“竹马”风俗考略
·[申小红]彰显与重塑·[张勃]重月传统与文化选择:中秋节在唐代的形成
·张勃:《唐代节日研究》·[张勃]《唐代节日研究·后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